智能化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耳朵起了茧子。媒体在说,行业在讲,政策在引导,企业在推进,众人描绘出了一片如火如荼的景象。作为新能源运维企业,作为以电站资产管理的水平为生命线的服务商,萨纳斯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最为真切的看到了这一路以来的变幻。如同任何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让一个行业的管理模式实现质变,也不是口号能够实现的。
也因此,我们也更愿意同大家分享一下站在工作视角的智能化,是怎样的样貌。
智能化渗透程度有几何?
初次同萨纳斯的华中区运维经理葛经理聊到这个话题时,他给了我们一个意料之外的反应:“我其实觉得智能化没有太多好聊的”,这和行业及媒体在猛吹风的景象截然不同,“对我们工作在现场的人来说,你说智能化,大都理解不了那么深刻,但你要说智能报表,运行报告,电子工单,大家会觉得很亲切。”
除了我们自身数字化管理运用的较早,渗透率较高这一因素以外,更多的,还是体现出了行业向智能迈进的可喜变化。从工作应用的角度,来自一线的运维和管理人员显然已经适应、习惯了无处不在的智能辅助。从数据管理到工作执行,从动态监盘到实时预警。低学习门槛、通用性强、有利于更好了解发电收益的,都非常快速的嵌入到了实际应用的场景当中。
但,是不是一切欣欣向荣,没有问题呢?“我觉得趋势是明确的,但和媒体上看到的肯定还是有差距的。”葛经理也提到了一些不足,“很多从事新能源运维的人,技能储备还是限于电气相关,数字化乃至智能化的部分还是短板,就需要后期花大力气培训。加上现在新的软硬件产品,技术啊层出不穷,更新很快,大家意识上、能力上,都很难迅速适应。”同时,实际操盘负责电站经营管理的团队,还要面对智能化升级该如何同业主协调的问题,不同的业主,对数据指标的设定、需求也有不同,服务的客户和项目越多,种类越复杂,越是一种考验。
改造到底有没有“性价比”?
如同电力在电网中走遍中国,能源数据在软件构建的世界里穿行不息。所以说到智能化,大家的第一反应总会倾向于软件层面。但现实中,硬件的升级换代,智能改造,走在更靠前的位置。“像是前些年,在光伏电站还当做新兴事物的无人机巡检,现在应用的已经非常普遍了。”葛经理这样说,“我们这样的运维方对新智能硬件是天然更有热情的,毕竟降成本的需求更强。”
——【那业主呢?】“开发经营新能源的这些大国企央企,他们新建新入网的电站都在积极的实装智能设备,开发软件管理系统,从政策面上对他们的智能化率也是有考核压力的。”
这才是当前更准确的新能源智能化面貌:软硬一体。但,不够协调统一。新建电站智能设备是“必选”,但已经并网的老站并不热心。智能化的实施程度也是参差不齐,像是无人机巡检,已经运用的非常普遍,但升压站智能巡检等等,就缓慢不少。数字化管理平台纷纷上线,但为软件付费的热情始终不高,还是觉得能用就好。
为什么?葛经理说了句【大实话】——归根结底就是效益成本比的估算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并网五年以上乃至十年的电站,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和产品,大规模改造成本高的飞起,改造后的增收效果却还带着【预期】二字。
所以,归根结底,新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有多大,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组件成本狂降,才创造出了如今并轨平价上网的局面。同样的过程在新能源电站智能化上也需要重复上演。花样繁多的智能化技术方案在经过现实验证前总有些空中楼阁之感,软硬件的融合也需要服务提供方们相互配合,最大化的发挥智能化的降本优势。未能摊平的成本体现不出边际效应的优势,还需要新能源行业,给时间多一些的耐心。
摘下丰硕的果实
作为行业的同路人和参与者,萨纳斯十年如一日的吆喝数字化、智能化,并不是喊口号,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在坚持这一条路。以愚公移山的方式,一点点的改进我们的工作,一点点的开发、应用、迭代我们的产品。这是尊重行业规律,尊重发展的规律。盲目的大跃进常常适得其反,如同葛经理所讲的,从实践中来、懂业主所想所需,还是要回到降本增效的轨道上来。
正如第一个吃番茄的人曾躺在浴缸里静静等待死神降临,却最终发现了人间美味一样,身为民企与第三方新能源数字化运营服务商的萨纳斯力量虽然微薄,风险时常伴随左右,但却更相信,如今智能化的甜美果实低垂。只需再坚定一些,和同仁们一起,再前进一步。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