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日前发布。就《规划》的主体思路和“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形势,中能传媒记者专访了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
王鹏表示,《规划》的及时发布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具体体现。《规划》集中展现了把可再生能源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系统谋划的发展思路,可再生能源具备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跃升发展的能力。
中能传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式发展。对“高质量跃升发展”的内涵,应如何理解把握?
王鹏:高质量跃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在能源行业就是要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高质量跃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需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举措。
高质量跃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国际能源体系、格局、秩序面临重塑。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提出了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能源国际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并将保能源安全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可再生能源将有助于能源结构多元化、本土化、清洁化、低碳化的升级,是保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中能传媒:《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您认为完成这些目标的难度如何?
王鹏:《规划》明确设置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提出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10亿吨标准煤左右,年发电量3.3万亿千瓦时左右,特别是提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的占比超过50%。宏伟目标的设定,源于对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能力的判断。
可再生能源发展新格局拉大发展框架。多年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聚焦在规模化集中开发、单一发展方式上,增大了配套火电建设、跨区输送、就地消纳等压力。《规划》扩宽视野,提出在“三北”地区延续风电光伏的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在西南地区以川滇黔桂和藏东南为重点,推动水风光综合基地一体化开发,在中东南部地区重视风电光伏就近就地的分布式开发,在东部沿海力推海上风电基地集群开发,形式多样地推动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的开发。上述可再生能源新发展格局,将为可再生能源的规模扩大、质量提升铺就宏大画卷。
乡村振兴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新舞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广大农村是发展风电、光伏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大舞台。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等,将提高乡村可再生能源数量和综合利用水平,为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展提供新舞台。
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升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夯实基础。发电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制定的《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提出,存量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应改尽改,“十四五”期间完成2亿千瓦,增加系统调节能力3000万~400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实现煤电机组灵活制造规模1.5亿千瓦。电网方面,近年来持续加强新能源开发重点地区电网建设,解决送出受限问题;进一步完善区域输电网主网架,促进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开展配电网建设改造,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满足分布式电源接入需要,构建现代配电系统。按照政府部门的具体意见,“十四五”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将显著提升,这就为克服可再生能源固有的随机性、波动性,促进可再生能源跃升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本持续降低为可再生能源融入市场铺平道路。相比10年前,全球陆上及海上风电度电成本分别下降了55%和68%。2021年原材料价格虽有上涨,但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风电项目的规模化,风电度电成本依然会保持下降趋势。“十四五”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将由补贴支撑发展转为平价低价发展,由政策驱动发展转为市场驱动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将迎来历史性的市场机遇。
中能传媒:《规划》还有哪些不同于以往的亮点?
王鹏:《规划》注重科技创新与制度保障,助力能源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做好“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创新驱动。《规划》强调,要加大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攻关力度,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完善可再生能源创新链。除此之外,还需要体制机制与政策协调保障。《规划》强调要深化行业“放管服”改革;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绿色能源消费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发展机制;特别是要完善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市场交易机制。
《规划》已然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具体任务和相关保障,期待社会各界齐心合力推动《规划》落地实施,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作出贡献。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GF-solarbe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2024年2月,12398热线共接收投诉举报432件,环比下降34.05%、同比下降16.76%。其中:投诉402件,环比下降33.00%、同比下降7.16%;举报30件,环比下降45.45%、同比下降65.12%。
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行业供电企业3月1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告指出,持续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组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推进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梯度培育机制。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持续推进煤电机组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和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建设,推动实施蒙西-京津冀、大同-天津南等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展一批特高压输电通道规划论证。
可再生能源消费户用分布式光伏电力欧盟委员会负责竞争政策的执行副主席Margrethe Vestager表示:“使用差价合约为可再生能源的迅速推广提供了激励,并防止了过度补偿。该计划还将有助于减少罗马尼亚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而不会过度扭曲单一市场的竞争。”
可再生能源光伏系统光伏产业是半导体技术与新能源需求相结合而衍生的产业。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光伏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全国光伏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可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领先优势的产业。
光伏产业光伏并网可再生能源3月13日,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风电光伏一体化“光伏长城”启动工程暨达拉特旗增量配电网绿色供电项目开工动员大会在达拉特旗举行。活动当天集中开工的26个重大项目,新能源总装机2024万千瓦,年内新增防沙治沙面积195万亩,标志着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宏伟蓝图已经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光伏长城绿色供电项目据介绍,内蒙古电力集团将持续深化三年行动改革成效、健全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制订改革“责任状”,确保目标统一、任务协同、举措衔接。加强改革成效成果、经验模式的总结提炼,形成一批“干得好、立得住、叫得响”的标志性成果。
两会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3月3日,内蒙古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发布《阿拉善盟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实施主体竞选公告》。
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光伏发电项目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李强两会大型风电光伏基地3月11日,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发布关于印发《陕西省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明确:新型储能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电化学、压缩空气、全钒液流、飞轮等形式的储能项目。新型储能按电力市场主体类型分为独立储能、电源侧储能、用户侧储能三类。
新型储能新型电力系统电力市场交易3月4日,人民政协报头版“政协委员谈发展”专栏刊发辛保安董事长署名理论文章《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为美丽中国建设赋动能》,深入展现公司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国网力量。
新型电力系统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电力人工智能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王霁雪将大基地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十四五”末期,要基本建立大型基地与产业健康发展的联动关系;“十五五”期间要面向2030年碳达峰的硬任务,落地大部分规划内基地项目,构建大基地在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进入“十六五”期间后,要结合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进度,滚动开展接替性大基地规划建设,直面碳中和需求。
电规院王霁雪新型电力系统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举措。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抽水蓄能电站投运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5%以上,保障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调度体系逐步形成,支撑全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20%以上、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新能源发电电力系统大型新能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