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变革行动不断推进,光伏已成为全世界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率先实现平价上网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十三五”以来,光伏发电技术不断进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平价上网时代的来临,光伏发电要最大限度实现LCOE持续下降,让光伏发电成为最经济的绿色电力,必将要在“光伏+”的助力下,使光伏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将光伏与农业、渔业、治沙、旅游、建筑等各种行业有效结合,构建万物互联的能源世界。
“光伏+”土地综合利用
我国截止2018年底,采用“光伏+”土地综合利用模式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总规模已达到11.5GW。
2016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贫困地区能源开发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光伏发电与种植、养殖业结合,充分利用荒山大棚、鱼塘等农业设施,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光伏与各行业结合开发、与多种能源结合利用、与社会发展模式变革结合,采用高支架方式,实现上可光伏发电,下可种植农业,实现一地多用,提高土地(水面)利用效率价值。
“光伏+”社会效益
林洋新能源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共同研发的新型的产业跨界联动模式,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区建立科研基地,采用”一地多用,农光互补“的模式,在全国35个“光伏+油牡丹”基地种植18000亩,育苗2000亩。该模式在2016年“SNEC国家太阳能光伏工程展览会上获得新概念钻石奖。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光华一行来林洋电站调研,充分肯定了林洋“光伏+油牡丹”的产业模式。
油用牡丹是我国所独有的、土生土长的、原生态的灌木,牡丹籽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2.26%,特别是其中的α-亚麻酸含量达40%以上。在光伏大棚下种植油用牡丹比种植传统作物每亩地能多收入几千元,可以有效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油用牡丹是一种多年生灌木,栽植密度(定植)为每亩2500~3200棵左右。从播种、生长、开花、结果、转化为产品,育种3年的时间,但可以30~50年不换茬,堪称铁杆庄稼。不换茬就意味着有效避免了因种植传统粮食作物每年翻耕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同时,油用牡丹根系发达,据监测数据显示,栽植油用牡丹的地块比荒山荒地每年每亩能减少水土流失0.8立方米左右,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效益。
油牡丹加工企业的发展,也会给当地财政带来丰厚的收益,解决劳动力就地就业问题。
跳出传统农、渔生产模式,发展新兴产业,成为泗洪县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泗洪县地处江苏西北、淮河下游,面积2731平方公里,人口110万,是全国首批1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具备发展光伏发电的优越条件。
在泗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林洋着力打造的“光伏+油牡丹”示范基地——泗洪县梅花镇40MW农渔光互补光伏项目于2016年10月落户泗洪县梅花镇。
“光伏+”经济效益
泗洪县梅花镇40MW农渔光互补光伏项目于2017年1月并网。该电站占地面积1150亩,将发展光伏高效大棚与油用牡丹种植有机结合,同时利用水库建设渔光互补电站,通过发展农光、渔光互补的综合型光伏电站,探索生态可持续的光伏发展道路,这种新型的综合模式也是林洋在探索分布式电站投资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的成果。整个项目建成后,上面光伏年均发电量约4292.25万kWh,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65.80万元、利润1063.79万元、25年内实现税收超过2亿元。项目节能减排效益显著,年可节约标煤1.3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CO2)3.49万t/a,硫化物(SOx)266.12t/a,氮氧化物(NOX)90.14t/a。下面凤丹油用牡丹(三年)种植成本第一年1800元/亩,第二年800元/亩,第三年800元/亩,三年后收益产油150公斤/亩,收益3000元/亩/年。据调研了解,农民辛劳一年种植传统作物如玉米、大豆、棉花等每亩地收入大约在400~1200元左右,还不包括化肥、农药、浇水等成本。因此,种植油用牡丹要比种植传统农作物每亩地多收入1000多元。牡丹产业在巩固发展观赏牡丹和药用牡丹的基础上,“光伏+油用牡丹”的发展已是大方向、大趋势。
“光”之所向,“伏”射万家。光伏行业,需要不走寻常路的企业,更需要创新的企业。本着“打造绿色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企业愿景,借助国家扶持“光伏+”政策,林洋将在“能源转型“的大环境下,坚定不移地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在泗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采用高支架方式,实现上可光伏发电,下可种植农业,实现一地多用,提高土地(水面)利用效率价值,着力打造“光伏+”苏北万亩油牡丹基地,为实现”2035年中国人均1kW光伏“目标,为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