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的广州等城市,如果你乘坐公交车、地铁或租用公共自行车上下班,就会因为这一系列行为获得“碳币”奖励。
这正是广东推进的“碳普惠制”,即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自2015年7月开启试点以来,2016年这一计划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碳普惠平台上线,居民、小微企业的低碳行为通过平台的核准量化后,可以兑换相应的“碳币”,并在平台的合作商家处换取商品优惠。
广东省还打算将碳普惠接入现有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核证的小微企业、个人减碳量发展成类似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产品,进入碳市场流通。
今年7月,广东发改委批准了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广碳所”)关于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的交易规则。就在几天前,广碳所达成了第二笔省级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的交易。
这意味着,在第一个推出碳配额在线质押融资产品,第一个形成碳交易法人账户透支产品,第一个完成CCER线上交易后,广东碳市场在全国引领了又一个创新。
打造“碳币”平台
2015年7月,广东省发改委印发《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性促进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碳减排的创新性碳普惠制度。
首批选入的碳普惠试点城市包括广州、中山、东莞、韶关、河源和惠州,其中广州作为拥有碳排放权交易所的省会城市,更是被寄予厚望。
2016年,碳普惠平台已正式上线,包括碳普惠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记者在“碳普惠”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以广州为例,乘坐地铁、公交车、BRT,租用公共自行车,以及节水、节电、减少私车通勤等行为都被纳入了减碳行为。通过绑定社区门牌号、交通卡等方式,平台核定后相应发放碳币。
在2016年的中英(华南)低碳活动周上,广州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气候处处长吴宏介绍,先让整个系统运转起来,形成闭环,后续再考虑和探索把垃圾分类等难以核准减碳量的项目纳入其中。
东莞目前的项目包括乘坐地铁出行、减少私车通勤以及光伏发电,中山则包含了LED灯具、购买节能空调等。
广东省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陈毅军介绍,各试点城市会略有差异,比如有的将新能源汽车、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纳入试点范围。
要实施这一整套系统,低碳行为并不难界定,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些行为进行量化,如何相应发放碳币,碳币如何流通,以及流通后如何保持币值的稳定。
碳币的发放和使用,是碳普惠系统运转的一大核心。吴宏称,之所以用“碳币”而不是“碳券”,是因为“币”的流通性更强,有一定的金融属性。
碳币被赋予使用价值,意味着需要有相应的供给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目前,在碳普惠的平台上,“碳币”可以在一些合作商家处获得商品优惠。而根据《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南》的设想,未来碳币既可换取公共服务,如公交费减免。
参与碳普惠机制设计的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技术经理史丽颖告诉记者,因为涉及的相关联部门较多,兑换公共服务的设想还在论证及影响预测阶段。至于系统运作的资金来源,目前一部分来自于广东省低碳专项资金及部分试点地市财政配套,另一部分则来源于赛宝的投入。
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李璧君强调,碳普惠的本质是一种市场行为,不可能靠政府补贴去持续发展,应该找到合适的市场机制。
接轨碳交易市场
2013年广东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批纳入碳排放管理和交易范围的控排企业200余家,占全社会碳排放量的60%左右。
与此同时,人均碳排放水平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消费逐渐成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领域之一。对重点行业进行排放控制后,改变小微企业乃至家庭等更小单元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了推行低碳行动的另一个着力点。
相比强制性的碳排放交易,主要依靠激励的碳普惠制,面临着改变个体行为习惯的挑战。首要一个难题是,如何让普通民众愿意花心思去践行低碳生活以换取碳币?
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气候能源部主任聂兵表示:“碳普惠设计的其中一个逻辑,不一定是直接去改变每个人,而是对已经具备了低碳生活习惯的人给予奖励,让这个群体去言传身教,形成示范效应。”
目前,已有3000余人在碳普惠平台注册并绑定了相关信息,预计到2018年,系统将进一步迈向规模化。
陈毅军曾告诉记者,做这件事不可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应该鼓励各试点城市充分尝试。
在方案的试点初期,就有业内人士建议,在强调个人与家庭的参与之外,如何让企业更好地与个人形成联动,是机制设计的一个重点。
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环境与资源法律事务部律师陈勇儒提出建议,在碳排放总量限额的情况下,收回企业的部分免费排放额度,让企业需要花钱从市民手中购买碳币。
“将强制性的碳交易与自愿性的碳普惠结合起来,使碳币的保值增值更有保障,但这或许更需要立法先行。”陈勇儒称。
今年4月,由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出台《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管理的暂行办法》,正式将PHCER(省级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补充机制。并规定省级PHCER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补充机制,原则上等同于本省产生的CCER,可用于抵消纳入碳市场范围控排企业的实际碳排放。
广碳所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今年6月8日的第一次PHCER竞价,就有好几家企业参与,积极性很高。
就在几天前,广碳所刚刚达成第二笔成交量为3046吨的PHCER交易,减排量来源于韶关市翁源县翁城镇沾坑村的林业碳普惠项目,此次交易所得将作为村集体收入。
史丽颖告诉记者,PHCER相当于先汇集个人的减排量,打包成一个项目,对接到碳交易市场,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对个人放开。未来,可能部分地市会采取对个人的碳币进行回购的措施。
陈毅军曾对记者解释,实际上就是打造一个广东版的CCER。广东省发改委充分支持各个试点城市去尝试,甚至试错,希望能调动大众积极参与,让碳普惠制从局部走向规模化。
FR: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