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中国的能源供应却相对紧缺,而且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据BP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共消费能源30.14亿吨油当量,占比22.9%,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从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足鼎立。而中国依旧高度依赖对煤炭的消耗,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比高达63.72%,远高于全球29.21%的水平。因此,借助全球能源消费的转型升级,中国持续发力新能源,有其必然性和紧迫性。
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十三五”期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增投资将达到2.5万亿元,比“十二五”增长近39%。在国际能源变革的大趋势下,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投入,中国不但将持续提升自身的能源安全,缓解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还将在世界能源市场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可再生能源是中国非化石能源的主力,也是中国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依托。
虽然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快马加鞭,部分产业也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差距。
首先,高投入低产出问题严峻。新能源毕竟是能源领域的新事物,发展初期必然在技术、规模等方面存在劣势。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技术相对复杂,整体规模偏小,所以单位投资成本并不具备可比性。假设燃煤发电成本为1,核能发电成本略高于煤电,生物质发电成本则为1.5,风力发电成本为1.7,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甚至是燃煤发电成本的10倍以上。虽然我国风电、太阳能在建装机量全球领先,但在风电领域,我国风电机组的平均利用率仅为20%,明显低于25%~30%的国际平均水平。
其次,国内市场不成熟。虽然近年来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但我国新能源市场依然集中在海外,国内市场成熟度较低,也就无法对拉动新能源发展形成反作用力。据报道,2012年中国光伏产能在全球中的占比高达80%,而国内光伏市场在全球的占比不足1%,供需失衡局面可见一斑。
再次,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相对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无法满足高端需求。核心技术空心化问题,在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越发突出。不掌握核心技术,将受制于人,从而限制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层次的提升。
此外,我国新能源产业还面临产业体系不健全,产能过剩与不足并存,配套设施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全面等问题。
为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现有问题。
必须降低新能源生产成本。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扶持。新能源的推广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终究还是要靠市场来解决。近年来政府提出在传统垄断行业实施混合所有制经营,便是促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有利途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才能合理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升竞争力。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晚,但国内新能源研究机构及人员并不少,但分布相对分散,需要整合国内新能源研究领域的资源,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占领产业竞争制高点。政府应该为技术研发提供财力和物力支持。
此外,国内政策体系应尽快完善,对项目审批、价格机制、资金安排等协调机制进行明确规定,同时要建立竞争机制、补偿机制、目标机制等运行机制,以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为我国新能源的持续发展提供切实保障。(高健)
FR:中国石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