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光热发电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产业培育来说,政策体系支持必不可少,包括电价、并网、消纳、金融、土地、税收等政策,其中电价是基石性政策。我国目前实现商业化运行的太阳能热电站仅6座,装机规模约1.3万千瓦,发展较为缓慢,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2016,光热发电产业大发展元年。
正如行业已经形成的共识,光热发电与其他新能源相比,与电网匹配性好、光电转化率高、连续稳定发电和调峰发电的能力较强、发电设备生产过程绿色、环保,不产生有毒物质,是其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它不仅可以解决光伏发电的间歇性缺点,提供基础电力支撑,还有巨大的成本降低潜力。在全球低碳经济与新能源革命的大趋势下,光热发电极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清洁发展的最大替代能源。
当然,目前的光热发电产业还刚起步,仍处于示范先行阶段,“有序、务实、创新”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基调。有意进入这一领域的市场主体,一定会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实施好每一个示范项目、努力研发完善光热发电技术、不断提升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持续性和能源转换效率上,为下一步全面、快速发展光热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调整之后每千瓦时1.15元
众所周知,光热发电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产业培育来说,政策体系支持必不可少,包括电价、并网、消纳、金融、土地、税收等政策,其中电价是基石性政策。
8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太阳能热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核定太阳能热发电标杆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1.15元,并明确上述电价仅适用于国家能源局2016年组织实施的示范项目。同时鼓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太阳能热发电企业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绿色信贷、土地优惠等措施,多措并举支持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发展。该标杆上网电价的核定是我国光热发电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真正意义上开启了光热发电市场。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专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少军表示,太阳能热发电标杆上网电价的出台,将更好地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开发优质的光电资源,有利于对光热发电产业的经济性进行探索和试验,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整体健康发展。
据行业调研和研究机构测算,太阳能热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定在每千瓦时1.1元以下,全行业都很难获得合理回报;标杆上网电价在每千瓦时1.2元左右,可保证企业获得一定收益,内部收益率约为8%-10%。虽然此次核定的标杆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1.15元,低于普遍预期,但已达到多数企业能接受的程度。
而早在2015年9月,国家能源局就下发了《关于组织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国家发改委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表示,通过示范项目来解决产业和政策互相等待的问题,通过竞争性比选来发现电价需求,确定电价水平。
“大家关注标杆上网电价政策的出台,是因为我国光热发电产业现在处于示范推广的初级阶段。如果没有电价政策,即便把其他的问题都解决了,光热发电产业可能也难以发展起来。”时璟丽指出,只有标杆电价政策出台之后,其他的政策才能够对光热发电市场起到支持作用。
20个示范项目获批
与此同时,国家能源局近日正式发布《关于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的通知》(简称“通知”),共20个项目入选国内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名单,总装机容量134.9万千瓦,分别分布在青海、甘肃、河北、内蒙、新疆等省市及自治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国内光热产业起步较早,但此前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实际上,光热技术能够弥补光伏技术一些缺陷,能够在新能源领域达到互补作用。在未来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光热技术在新能源领域同样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了解,光热发电是一种通过聚光装置将太阳光汇聚到吸热装置,并经传热换热产生高温气体或流体,再通过机械做功直接转化为三相交流电的发电形式。主要包括槽式、塔式、菲涅尔式、蝶式四种技术路线。此次首批示范项目包括前述三种技术路线。
“光热电站适合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直接辐射强度高的地区,也能配备足够储能系统。而光伏则对地域要求不高,是城市分布式发电主要选择,两者可以协同发展。”该业内人士称。2015年12月15日,能源局下发《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底,要实现光热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GW,光热发电建设成本要达到20元/W以下,发电成本接近1元/kWh。
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光热发电装机规模约18.1MW,约20个试验项目处于前期阶段,中控太阳能公司德令哈50MW塔式光热发电站一期工程电价已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上网电价为1.2元/kWh。
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光伏标杆电价政策出台后,当年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同比增长超过700%。由此推测,处在类似发展阶段的光热行业,或将迎来爆发期。根据国家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光热发电装机目标总量将不低于5吉瓦,按此估算,市场规模最少将达到1500亿元。
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
然而,虽然光热电价政策和首批示范项目已经落地,但是光热发电产业依然任重道远。
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孙锐介绍,目前国际市场上光热上网电价是0.12-0.15美元,国际机构预测到2020年,商业电站发电成本可降低到0.08-0.09美元。我国开展前期项目的上网电价基本在1.18-1.25元,此次国家发改委批复第一批示范项目上网电价为1.15元。在电价构成中,投资成本和融资成本占60%以上。
预计到2020年,光热发电项目的工程造价可降低到15000元/千瓦以下,电价可以降低到0.75元/千瓦时以下。加之到今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补贴缺口将达600亿,如何在逐步摆脱补贴依赖的情况降本增效将是产业必须面对的难题。
此外,由于我国弃风弃光问题突出,而太阳能热发电地区恰恰又是消纳比较困难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光热产业和消纳结合、和新能源产业整体形势结合是当下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面临的困境是:由于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间歇特性,在没有储能电站的情况下,间歇式电源只能作为电量的补充,不能作为电力的保障,因此,在系统运行中,需要可靠的电源机组为其旋转备用。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缺少抽水蓄能和燃气机组,只能依靠燃煤机组进行调节。
而燃煤机组的处理调节范围较窄,一般为50%—100%,当无法满足系统负荷调节要求时就不得不弃风、弃光。同时,燃煤机组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时,煤耗率会显著增高,其能耗指标和经济性都会严重变差。所以,以上问题需要通过调整电源结构来解决。”孙锐说。
据了解,目前我国光热发电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鲜有企业能够打通全产业链。首批示范项目要求2018年底前投运才能享受1.15元的电价,而这将给项目法人和从事工程建设的相关单位带来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