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再次联合下发《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作为新一轮电改文件六个配套文件之一的发用电计划政策有望进一步细化。
这一缩减煤电机组发电计划指标《征求意见稿》提出:对于2017年3月15日后投产的煤电机组,各地除对优先购电对应电量安排计划外,不再安排其他发电计划。新投产煤电机组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发电量,不再执行上网标杆电价。
“这就意味着明年3月15日之后,新建煤电机组将无法获得发电计划指标,即无法获得政府保底性的上网标杆电价。所以导致现在全国各地区电企都加班加点,赶工期,想要这一政策实施前分到最后的红利。”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电力专家陈宗法对《能源》记者分析,“政策的意图本身是遏制,是好的,但被企业钻了空子。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火电项目大干快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 非理性扩张 」
我国能源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2002年到2012年能源消费平均年增8%,主要依靠煤炭大幅增加。石油消费已超5.5亿吨,增量主要靠进口,进口依存度达到62%以上。“十二五”后期能源消费增速迅速下降,2014年能源消费增速下降到2.2%。2015年进一步降到0.9%。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电力增速下降也明显超过预期,2015年电力消费量仅增0.5%,作为长期推动电力快速增长的二产用电出现负增长(- 1.4%),其中占电力消费总量近60%的重工业用电负增长更为明显。今年一季度电力消费只增长3.2%,有分析认为,刨除闰月和冬春低温影响,可比增加约1.4%。4月份增速已经再次放缓。
“预计‘十三五’时期能源消费增长将继续保持低速,而且增速下降的幅度有可能超过以往的预期,年增速在1%~2%,甚至更低也很有可能。”周大地预测。
近年来,我国电力设备利用率持续下降,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已经明显偏低。但电力装机扩张不但没有得到调整,反而进一步加快。“火电的扩张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非理性状态,而且这种供需完全脱节的趋势还在加剧。”周大地说。
在全国电力消费增速大幅度下降,火电发电量整体下降的同时,发电装机却迎来了新的“跃进”高潮。根据中电联7月29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增发电装机5699万千瓦。其中,火电新增装机2711万千瓦,规模创”十二五“以来同期新高。6月底全国6000千瓦以以上火电装机容量10.2亿千瓦(其中煤电9.2亿,同比增长7.9%)。
电力产能过剩,不但大幅度挤压了火电的资本收益,也对我国新能源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挤压。弃风弃水弃光数量不断上升,在许多地方已经形成对可再生能源以及核电发展的制约。由于上网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新能源的投资收益难以实现,极大地影响了新能源发展的投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降低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
能源行业整体面临去“三去一降一补”问题,但是传统的扩张和投资惯性,以及对市场供需形势的认识和预期误差,使能源界在承认自己出现全面的产能过剩方面反应甚慢。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要通过化解煤炭、煤电已存在的过剩产能,解决清洁能源领域的弃水、弃风、弃光等三弃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景春梅研究员向《能源》记者分析。
在曾鸣看来,产能过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国有企业还是很冲动的想要做大,因此在生产容量上,投资上都是尽可能往大的方向去发展。由于都是国有企业,彼此之间都怕别人做大了,自己赶不上,尤其是自从十几年前厂网分开之后,发电企业更是在做大这方面进行竞争,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 “寒冬”将至? 」
电力产能过剩是电力行业多年发展积累的结果,由多种因素共同形成,既有历史因素,又有宏观因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
从宏观来讲,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由原来的10%的高速降低到十三五的预计6.5%左右,加上高耗能产业不景气,产业结构也在转型升级,过去主要是以工业为主的用电大户需求逐渐阶梯式下滑,这客观上也导致了我们电力需求的严重下滑,从8%下降到3%甚至更低。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