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协会会长、常州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26日表示,高铁、光伏等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走出去”不光要把设备、产品卖出去,还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走出去,让更多中国产业进行全球化生产。
【点评:全球化生产≠产业全球化!光伏产业能否实现全球化高端质造是关键】
高纪凡在天津举行的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过去十多年,中国光伏产业在规模效应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成本快速降低,过去几年全球行业洗牌,不仅没有削弱中国光伏行业的竞争力,反而提升了其行业地位。“过去我们的‘走出去’是把设备、产品卖出去,这个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高纪凡说,目前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为中国光伏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下一步的重点是制造布局走出去,不光是在中国境内制造,还要到全球去制造。一个真正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最终必会是全球化的生产布局,美德的汽车产业、日韩的电子产业都是如此。
【点评:一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生产布局不一定会有竞争优势,只有产业品牌、核心技术、人才输出、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全球化高端质造,才真正会有国际竞争优势。】
下面附来自《中国科学报》的一篇文章,供大家分享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光伏产业隐患重重》
目前,政府的大量补贴和优惠措施所支持的实际上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中的传统工业制造环节,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环节。
这种盲目支持产生的恶果是,关键的核心技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企业将重心放在了制造环节上,造成我国在低端产品上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再过半年,全球规模最大的氢燃料电池客车车队将在广东上路运营。
这支车队所驾驶的氢燃料电池客车,由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佛山市飞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等共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本月,该客车首次在广东亮相。
在此前的一项路面测试中,该客车实现150公里全程无故障、无差错运行,创造了世界氢能汽车行业的一项新纪录。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取得的突破,却并不代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整体技术至少落后国外五年。”,我国的氢燃料电池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制造流程或者工艺改进,至于电池核心设计,如燃料组成等关键技术涉及甚少,这与国外的趋势恰好相反。有高水平企业和先进技术,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却依然偏低。这样的尴尬普遍存在于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中。
问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用一句话形容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窘境,就是“炒得了好菜,造不出好锅”。
所谓“好菜”,是指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庞大产能。以风电为例,中国风能协会发布的《2015年1~6月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共有270座风电场项目开工吊装,新增装机共5474台,装机容量为1010万千瓦,同比增长40.8%。再比如光伏产业,早在2007年,我国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
但庞大产能的背后,却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积弱。
来自我国某大型光伏组件厂的一位专业人士透露,当前,国内主流厂商的电池生产设备几乎都进口自德国、荷兰等国。一些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例如组件生产环节中的装框机器人等,也都依赖进口。在铸锭环节,尽管已经开始普遍使用国产铸锭炉,但在切片厚度、碎片率等指标上,国产设备依然无法与国外设备相比。
风电行业亦是如此。华仪风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展表示,目前,兆瓦级以下的风力发电机组主要零部件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并且可以批量供应,但兆瓦级以上风机的核心配件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本土厂商生产的部件质量上还不够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