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后国际光伏市场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开始发力,至2015年中国光伏装机量超过德国的关键年份,这背后同时出现了上游硅料走私,而且从去年开始似乎进入一个阶段的高峰。”此种描述是否属实?以下内容摘编自界面新闻的报道《狸猫换太子”式的硅片走私如何将无锡尚德与唐骏拉下水?》。
包括无锡尚德在内的部分中国光伏制造商走私的嫌疑,实质上是欧美对中国光伏产业不断实施双反打压的“另类后果”——围绕光伏“双反”,中国和欧美之间正在展开一场旷日持久地暗战。中国被迫对产自欧美韩的多晶硅发起“双反”的反制措施,希望实现“精准”反击。
长三角光伏行业的一位人士在对界面新闻分析称,由于中国光伏下游应用市场的猛增,激发了对上端硅片的需求。由于当前美国、韩国和德国的低价多晶硅大量涌入国内,对中国多晶硅生产企业造成致命冲击。
在欧美对中国光伏组件和电池举起“双反”大棒并一再延期加压的情形下,中国光伏企业被征收高额关税,价格上几乎失去国际竞争力。
为此,中国也应所处光伏上游端企业联盟的申请出台“反制”措施。2013年7月,中国商务部初裁认定,对美、韩两国出口至中国的多晶硅采取临时性“双反”措施。
与欧美的步步紧逼、严防死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对美多晶硅“双反”措施却效果不佳,被业内诟为“太仁政”,甚至有“过于软弱”的说法。2014年8月14日,被业界称为“58号文”出台,即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关于暂停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的公告》,公告声明中国暂停受理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但考虑到下游企业发展,决定并给予加工贸易一年的延缓期。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报告分析指出,国外企业抓住双反的漏洞,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到中国,同时规避征税。报告称,仅欧美“双反”打压最甚的2013年11月,欧美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入中国的海外多晶硅占比就高达71%,其中自美国进口的多晶硅中,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占比高达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