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跨国企业更像“毒苹果”还是“绿苹果”?
最近,在一篇美国学者研究世界500强企业环保行动的文章(见参考文献7)中指出,当一个公司有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时,这样的公司更有可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具体而言,这样的公司会有一个高管级别的人物整合公司各种资源,并系统性地执行碳排放相关的措施,而那些在环境方面投入科技研发资金的企业,也往往会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碳排放标准。另外,一个拥有更多营销收入和众多雇员的公司也更有可能主动制定碳排放额度,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碳排放管理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大公司相比于小公司更有实力采取这些措施。
而对于不同的企业类型而言,日常消费品公司(诸如沃尔玛、雀巢、喜力等)和信息技术公司(诸如苹果、谷歌、微软、华为、中国电信、诺基亚等)较其他领域的公司有着更强的能力制定减排和环保措施(高3-5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公司与消费者直接接触,主动地制定碳排放目标有利于展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此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然而,传统上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汽车、石油行业则有着较低的积极性。因此,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是“毒苹果”还是“绿苹果”也不能一概而论。
3.如何让中国企业中涌现更多的“绿苹果”?
苹果的案例告诉我们:虽然一部分跨国公司能主动做到环保方面的信息公开,但很多时候,环保组织需要对那些不愿主动公开、或表面上公开实则装聋作哑的跨国公司,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并唤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从而让这些跨国企业得到更好的监督,并敦促更多的跨国企业通过供应链压力,提升中国本土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上文提到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给出的不同品牌绿色供应链表现排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见下表)。同时,环保组织也需更为主动地对本土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和监督,唤起普通群众的关注。
绿色供应链品牌表现排名(来源: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而从政府角度,一方面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另一方面,在引进外资时,应注重引入那些有良好社会责任表现,且有能力和动力对其全球供应链进行管理的跨国公司;而为了避免“毒苹果”这样的案例,政府还需要保护、支持和引导民间环保组织,借助环保组织的独立性和对民众的影响力,向企业施加压力,使我们的企业真正变得“绿色”。
参考文献:
【1】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苹果的另一面》,IT产业污染调研报告第4期,2011年1月20日
【2】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南京绿石:《苹果的另一面2:污染在黑幕下蔓延》,IT产业污染调研报告第5期,2011年8月31日
【3】Apple:《Apple的供应商责任:2011年进展报告》
【4】黄伟,陈钊:《外资进入、供应链压力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世界》,2015(2)
【5】国际在线:《苹果中国供应商员工中毒调查:治疗医院上下缄默》,搜狐新闻,2011年2月19日
【6】Apple:《Apple在中国宣布新清洁能源项目,以推进低碳生产制造和绿色增长》,2015年10月22日
【7】Hsueh,LilyY.W.,Transnational Climate Governance and the Global 500:Examining Private Actor Participation by Firm-Level Factors and Dynamics(November5,2015).
原标题:敢叫板美国政府的苹果公司,为何要向中国环保组织认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