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片制造环节,由于是设备制备环节,制造过程复杂、技术密集、对工艺要求高,因此进入壁垒较高。大面积、薄片化、高效率以及高自动化集成生产将是光伏硅电池工业的发展趋势。通过降低电池的硅材料成本,通过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与延长器使用寿命来降低单位电池的发电成本,通过集约化生产节约人力资源降低单位电池制造成本,通过合理的机制建立优秀的技术团队、避免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充分保证技术上的持续创新是未来光伏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尽管目前我国规模化生产的工艺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但在高效率电池技术研发方面还存在着差距。而提高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主要技术壁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减少电池表面栅线遮光率,以增加电池的有效受光面积。
●制备良好的绒面和减反射膜以降低电池表面光反射损失。
●在电池背面形成良好的背电场,以降低表面的复合速率。
●采用高的发射极方块电阻,以提高电池的短波长光谱效应。
光伏系统能否普遍推广运用,取决于光伏并网技术发展的成熟度,所以,必须突破最大功率跟踪(MPPT)装置与技术、逆变装置和技术、储能装置和技术以及光伏发电运行管理技术等关键设备和技术壁垒。而我国在此方面尚有太多不足,如MW级并网光伏逆变技术不成熟;对大规模接入电网系列技术缺乏深入研究;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章不完善,尤其是针对电力部门所关心的安全问题、电能质量控制问题和管理问题等方面需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2.2、开拓多元化市场
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对外依存度极高,尤其是欧美市场,以致于其调整国内补贴导致市场需求骤减,许多企业关门倒闭。企业不能过于依赖单一的市场,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更为均衡发展的战略,开拓产品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
2.3、深化体制改革,形成预防过剩的体制基础
政府参与投资的强烈冲动,导致光伏领域投资的急剧增长,尤其是近两年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使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恶化。为此,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消除产能过剩产生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首先要对当前的财税体制和不合理的官员晋升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合理的财税体制和晋升机制,减少由地方政府不当干预造成的产能过剩;针对当前要素市场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合理的现象,要不断完善要素市场体系,继续改革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形成合理的要素定价机制,发挥市场在要素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使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及资源稀缺程度。6.2.2大力培育国内光伏市场,促进产业与市场协调发展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的间歇性、波动性以及高成本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光伏市场的扩大。为此,要努力建立健全基础设施,逐步解决光伏市场开拓的问题并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消化光伏产业过剩的产能。首先要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合理的上网电价,协调电网和光伏电站的建设速度和规模,以保证电网的建设速度与规模适应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大对示范工程的扶持力度,支持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鼓励发展户用的小型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启动民用市场;由于光伏产业目前仍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产业,因此,要先通过政府扶持政策启动光伏市场,再通过市场驱动光伏产业发展。为此要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光伏产品价格制度,并明确减息贴息、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保证光伏企业能够拥有合理回报,积极扩大对光伏产品的需求,消化过剩的产能。
2.4、完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技术标准
与国外相比,我国光伏产业起步较晚,缺乏完善合理的产业准入标准,特别是行业技术标准以及环境保护标准等方面缺乏严格的制度保障,使得光伏产业进入门槛过低,大量低质企业持续涌入光伏产业,造成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光伏企业间的低效竞争,这是我国管股份产业低端、低效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健全准入管理,积极开展光伏产业准入标准建设及更新工作。一方面,对已经颁布的准入条件,要根据我国光伏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发展情况不断及时修订、动态调整;另一方面,政府应协同中介组织、研发机构、光伏企业等,不断加强光伏产业准入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严格的能耗、环保、安全生产等的标准,通过严格的制度和标准阻止低水平、低效率企业的进入。另外,还要通过建立健全光伏产品技术标准体系,鼓励并引导光伏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促使我国光伏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2.5、重新安排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经济激励方面,通过制定“杠杆式”的四两拨千斤的投入带动机制,在中央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助、补贴等政策下,能够引导地方更大比例的资源投入。同时,要加大考核和检察力度,防止中央的资源被截留、挪用和滥用;在其他激励方面,要充分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绩在总政绩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并将其作为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些机制的合理搭配,最终实现国家的产业战略和产业政策真正产生出“地方效应”,同时将地方政府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套利”降低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