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量的光伏电池产品外销,降低了国外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了维护在本土市场的利益,2011年10月19日,德国Solar World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牵头联合6家匿名美国光伏企业所建立的美国太阳能制造联合会(CASM)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美国政府向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00%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2011年11月10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对中国光伏业展开“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是美方首次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5月17日(美国时间),美商务部公布对华太阳能电池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认定强制应诉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的税率为31.22%,常州天和光能有限公司的税率为31.14%,其他59家单独税率应诉企业的税率为31.18%,其余未应诉企业的税率为249.96%。另外,初裁认定存在紧急情况,将征税措施向前追溯90天。2012年7月24日,德国公司SolarWorld等多家光伏电池组件企业正式向欧盟委员会提起对华光伏的双反调查申请,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
国外市场由于国家补贴政策调低,需求骤然降低。本来依赖国际市场的中国光伏电池企业,不仅失去了主要市场,并且在“双反”调查结果下,失去海外竞争优势。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因此倒闭,大型企业的产能也不能完全发挥出来,行业大势裹挟下,无锡尚德的运营急转直下,曾经一度的光伏神话也不得不宣布破产重组。由此看,这都是我国光伏产业“中间大,两头小”的市场畸形结构导致的结果。从技术壁垒看,全球光伏转换率虽有很大提高,但仍然不能使光伏发电成本降到常规电价水平;我国在多晶硅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光伏并网技术上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技术壁垒高。
随着光伏市场的日益扩大及光伏技术的进步,全球晶硅电池的转化率有了较大的提升,如图4-4所示,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化率从2004年13%提升到2013年18%。平均发电成本从2006年0.25美元/KW·h,降低至0.14美元/KW·h,但和常规水电、火电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光伏产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主要生产设备和辅料靠进口,企业总体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晶硅生产技术壁垒。尽管我国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经掌握了规模化生产的技术,并且世界前十大生产企业中我国有两大企业在列,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多晶硅生产技术水平仍偏低,产能消耗大,在尾气处理环节不能做到封闭式循环。回顾国内多晶硅产业发展初期,的确存在一些中小企业急功近利和盲目投资,在缺少相关技术、环境标准的背景下,一大批多晶硅生产项目没有考虑到选址、能耗、环保、规模等因素就急于上马开工。而这些新上马的企业其生产线主要依靠从德国、美国或俄罗斯引进,然后自行组装,设计产能多为1500吨/年。国外一直都对先进的多晶硅生产技术实施封锁垄断,尤其是在核心的尾气回收和废料处理、循环利用方面,同时他们也不在中国设厂,因此,国内引进的工艺和设备往往不成套,难成体系,技术也没法全然掌握,就导致了污染的排放。
根据国家工信部2012年发布的多晶硅行业准入名单,全国70多家多晶硅企业仅有20家企业符合《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说明中国的多晶硅企业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能够满足能耗和环保达标的基本要求。由于污染引起关注的企业,经由媒体披露出来的早在2008年,央视记者就对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查,在工厂的一条明沟中见到了像雪一样的泡沫的排出物;2010年10月,六九硅业污染屡遭投诉英利新能源项目涉嫌违规从而引发对光伏企业污染问题的热议;2011年9月海外上市公司晶科能源因废料处置不规范,陷“污染门”事件。以上这些都是比较知名的企业,而我国国内大多数多晶硅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可想而知,为了在多晶硅产业利润中分得一杯羹,但由于生产规模限制或是节约成本,没有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也没有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据了解,不少光伏企业仍然将其生产的废水直接排入到雨水管道,而不是将废水送入污水处理管道,再与雨水管道合并,之所以偷工减料是为了逃避污水处理费。
(2)生产设备技术壁垒。我国在光伏企业起步较晚,生产设备更是在起步阶段,很多高端设备生产技术,国外都实行技术封锁。虽然我国也有一部分自主生产,但设备性能和各项技术指标和先进水平还是有一定差异。如铸锭炉研发厂有进10家,多从原电池及单晶硅设备厂转型而来。多数设备都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进步,所以国内设备整体性能低于国外厂家。国内的主流切片设备依赖进口,在生产过程所需的三大耗材(钢线、碳化硅、切割液)中,钢线的生产还不能实现国产化,碳化硅和切割液大部分为国内生产。对于辅料回收技术,各个企业水平还是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3)下游光伏应用终端市场技术壁垒。我国光伏装机容量虽然每年有一定增长,但是幅度较小。很多光伏发电站,还停留在示范项目阶段,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由于太阳能发电的间歇性特点,光伏电源自身不能稳定有效地控制,而光伏电站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并不成熟,全方位的并网输送还不能得到保证。另一方,离网分布式发电对于储能电池也有一定技术要求,最主要是电池的循环寿命往往不够长。
光伏产品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最终决定消费者行为的是产品价格。全球光伏产品生产技术及工艺大同小异,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目前主要流行的是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和薄膜电池,产品替代率低。随着技术进步,或许更多的太阳能发电产品将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届时光伏产品价格将受到更多因素影响。
1.2、光伏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各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本文主要对光伏生产企业对产品价格的选择行为和企业间的并购行为进行分析。
●价格行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限制,光伏产品的生产企业较少,市场价格趋于垄断价格。但当越多的企业进入到行业当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降价是一项常用手段。企业往往是将产品价格降低到成本以下,采取“让利不让市场”的低价销售,会使企业丢失了效益,经济效益短期内得不到根本扭转。
●企业兼并行为。对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来说,企业之间的整合重组是产业发展的趋势。在金融危机和欧洲国家降低光伏补贴政策以及美国、欧盟“双反”调查的三重冲击下,我国光伏产业伤亡惨重。对于大型企业,想要巩固并且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市场份额,整合上游企业是短期内可以达到的市场行为。而对于中小企业最关键的是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而依靠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是最好的出路,这为双反的合作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光伏产业链的整合,在短期内能够极大地优化光伏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生产效率。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