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曾表示,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33.8%。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力度,争取到202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讲话指出,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届时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
别小看这2摄氏度,更不要小看这看似遥不可及的碳排放目标,这些还停留于文件的只字片语,将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更将深刻地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对中国而言,压力最重的,莫过于煤炭产业。
中国的煤炭产业,已经严重产能过剩。9月1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指出:
‘十三五’将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重要任务,特别是煤炭消费,其比重将从66%降至60%以下;
在煤炭消耗上,预计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约39亿吨。
据中债资讯数据,2015年上半年,我国煤炭现有产能已经达到了40亿吨,在建产能10亿吨——合计50亿吨,远远超过39亿吨的煤炭消费需求。
从美国煤炭龙头企业的境遇,我们也能看到未来中国煤炭企业面临的压力。美国第一大煤炭公司博地能源(代码BTU)的股价,从2006年的高位105美元,一直下降到了今年9月底的0.99美元,跌幅超过99%;美国第二大煤炭公司阿奇煤炭股价从10美元的高位,现在只有0.95美元;2015年8月17日消息,第三大煤炭公司阿尔法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中国煤炭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三季度27家上市煤炭企业14家亏损;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只有9.7亿元,同比下降97.7%。
对煤炭企业而言,消费需求下降是表象,更重要的的冲击来自能源结构的变化,尤其是新能源的冲击。比如在德国,2014年6月9日当天,起来自太阳能的电力供应超过了所有电力来源的50%。
和煤炭产业的惨淡相比,巴黎气候会议对光伏企业是巨大的利好。尤其是光伏企业在成本日益削减,和火电成本日渐接近的情况下,太阳能逐步替代煤炭产业并非不可能。正如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评价它特斯拉的电池时说的那样:
9亿个Powerpack(电池),配上太阳能电池板,就能让全球的碳排放发电站都离开历史舞台;而如果到20亿则能让世界同时摆脱掉汽油、民用燃料油和厨房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