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过于分散。光伏产业的发展是以产业链模式存在的,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紧密联系的,如果产业链各环节间出现不适度的供求不平衡就会阻碍产业链发展,正常情况下,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各个企业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在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间的企业基本处于相互独立状态,独立分散的进行生产,缺乏企业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因此我国的光伏产业链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生产光伏中间产品的企业和地域相对分散,不能进行集群发展模式,具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很少,这就导致了光伏企业发展分散很难管理的问题。
(3)光伏产业链高价值环节力量薄弱。我国的光伏产业链发展呈现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即高利润上游硅提纯和下游光伏应用环节都依赖国外,而中国大多数企业处在微笑曲线底端的中游硅定、硅片生产及电池、组件制造环节。在光伏产业链发展中,我国的企业恰恰集中处于附加值和利润回报率最低的中游环节,处在价值和利润回报率最高的上游和下游环节的企业相对于中游环节企业而言太少,所以造成了上下游环节发展比较滞后的局面。图4.3展示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利润和产值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布情况。
根据图4.3可以看出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附加值和利润回报率最高,中游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最低,我国光伏产业在中游环节的产值较高,而在附加值和利润率较高的上、下游环节产值较低。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多分布在附加值和利润回报率较低的制造环节,对于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率的上、下游环节存在发展滞后、力量薄弱的问题。
1.2、产业与市场倒挂
近几年,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迅猛,由表4.2可以看出,自2007年开始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稳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从2007年的不到三分之一增长到2013年的超过一半,这足以说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速度的迅猛。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产在国内,销在国外,生产速度远远大于市场增长速度,这也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90%以上用于出口,尤其是欧洲己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市场,但国内对光伏产品的需求不足,因此导致国内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如表4.3所示,我国光伏组件的国内销售比例低于10%,到2011年首次突破这一值,达到11.74%,所以,中国国内市场的启动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在产业链分析中,我们己经知道生产光伏产品需要的高纯硅依然依赖进口,生产光伏产品的原料市场主要在国外,而且光伏产品也主要销在国外,由此可见,中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问题突出,国内有产业、没市场,供给有余、需求不足的现象严重。
1.3、投资的“潮涌现象”带来产能过剩
顾名思义,潮涌现象就是指绝大部分企业基于相同预期而大量涌入某一行业进行生产,从而在一定时间内导致产品供求的严重失衡(供严重大于求)而随之而来的产能过乘」现象。
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甚至县都将光伏产业视作支柱产业来发展,致使光伏产业的投资出现了“潮涌现象”。2005年至今,光伏行业从多晶硅到电池、再到组件,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能都增长了50倍左右,尤其是高纯度多晶硅制造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暴利的驱动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在进行包括多晶硅在内的光伏产业生产,这种集中投资使中国多晶硅产能与世界多晶硅产能比从2006年的不到1%扩大到2007年的8%。中国光伏产业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并没有缓和,反而使得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加剧,亏损严重。比如,作为中国曾经最大光伏企业的无锡尚德其财务状况到2010年开始恶化,净资产收益率出现负值,导致最终结果是在2013年的3月份宣告破产。
光伏产业投资的“潮涌”现象除了带来了泡沫的破灭外,还伴随着产能过剩现象,根据图4.4所示,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光伏产能超过30GW而全球的产能需求不到28GW,也就是说中国从2011年开始光伏产能超过全球的需求量。中国光伏产能占世界光伏总产能的比重在近几年内连续增长,2008年中国光伏产能占世界的26%以上,2010年占到50%以上,到2012年占到63%以上,如图4.5所示。由此可见,我国光伏产业确实面临产能过剩的巨大挑战。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