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能耗增长迅速节能空间巨大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7.5%,据国家建设部科技司估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能上升到35%左右,超过工业能耗成为第一用能领域。目前对比国外同气候国家,我国在建筑能耗方面要高不少,就热传系数来说,外墙是国外的3.5到4.5倍、外窗是2到3倍、屋面是3到6倍、门窗的空气渗透率是3到6倍,未来这些方面均有较大潜力值得挖掘。
EMC市场整装待发需继续开拓
合同能源管理(EMC)发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是一种节能服务管理,EMCo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与保证等节能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节能效应汇总回收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服务模式。
从全球市场来看,主要分三种EMC促进模式,分别为政府主导、技能服务公司主导、中介机构主导的促进模式。我国EMC模式最早出现于1997年,最先得以发展的是以节能服务公司为主导模式;在1998年之后的几年,随着政府机构设立国家节能中心等一系列促进机构,国内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促进模式;在2011年5月,随着北京理想伟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的成立以及提出“节能超市”概念,标志着国内出现以中介机构主导的促进模式,三大模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EMC行业发展进入全新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EMC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国内EMC行业由于补贴的存在以及规模因素主要以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为主,而国外主要以节能量保证型模式为主,未来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与规范成熟,节能量保证型模式有望逐步得到推广。
从1997年EMC登陆中国起,政策一直是左右EMC行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在“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与巴黎气候大会召开之际,我们预计未来政策会继续加码在EMC上,整个行业有望得到超预期的发展。
绿色建筑每年创造千亿市场
我国目前90%以上建筑属于非绿色建筑,无论是新建建筑的绿色化还是旧建筑改造均存在着巨大市场等待开拓,保守估计新建绿色建筑2014年市场容量为370亿元,旧城改造每年保守估计市场容量为750亿,未来市场潜力仍有待开发。
根据2013年公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的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其中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及大型公共建筑从2014年起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要求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30%。此项规定为未来绿色建筑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从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来看,根据《2014年度绿色建筑平价标识停机报告》,我国绿标一星级至三星级的公共建筑增量成本分别为21元/平方米,102元/平方米,161元/平方米,住宅相应星级的增量成为23元/平方米、66元/平方米与121元/平方米,但由于相应补贴的存在,对公司来说增量成本要远小于此数据。
就市场容量来说,如果按我国2014年新增22亿立方米建筑竣工面积的20%来算,绿色建筑2014年新增面积为4.4亿立方米。按二星级绿标的住宅、公共建筑均价替代市场整体增量成本,保守估算新增绿色建筑市场容量达到370亿元。
旧城改造是建筑节能另外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老建筑绿色化比率在10%以下,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32.91平方米、农村37.09平方米,按2012年7.1亿城镇人口,6.4亿农村人口来算,一共约有470亿平方米的住宅面积。旧城的节能改造一般集中在屋面、外墙、门窗改造,而且节能改造不仅限于北方采暖地区,南方冬暖夏热与冬冷夏热区均适用节能改造。
削峰填谷储能增长可期
电网负荷峰谷差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不断变大,而储能系统除了能平滑电力负荷、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还能降低电网冲击,调节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供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总的来说,储能的效用贯穿电力系统各环节,用于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调峰/调频,配网侧的分布式储能和用户侧的分布式微网储能,以及重要部门和设施的应急备用电源,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会拉动储能行业快速增长。
201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市场持续发酵,应用需求进一步增大。根据CNESA数据库统计,截至2015年6月底,全球新增储能项目45个,装机507.5MW,其中投运项目14个,装机63.7MW;在建项目4个,装机47.5MW;规划的项目27个,装机396.3MW。根据NavigantResearch预测,到2024年全球电网储能、社区储能、住宅储能与商用储能市场的收益将达到210亿美元,增长可期。
方兴未艾碳处理潜力值得挖掘
碳处理分为碳交易、碳捕捉与封存,目前这两部分市场在国内均处于萌芽阶段,从全球来看,碳交易在国外发展较为迅速,市场相对成熟;碳捕捉与封存目前处于新生阶段,行业嗷嗷待哺,潜力巨大。
2011年底,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个省市作为交易试点;经过2年时间发展,试点省市的整体方案制度设计、技术标准体系开发、企业排放数据收集,碳排放交易平台设计等已经基本完成。2013年6月,深圳正式启动交易试点,随后其他试点城市也开始正式启动,未来借政策东风,行业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三条主线寻找受益标的
我们认为三类上市公司将分享到低碳经济带来的投资机会:
主线一:能源替代相应公司。新能源作为清洁能源,在保护气候环境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风能、光能还是核能在能源储备、环境友好度上较于传统的化石能源有较大优势;此外,新能源汽车也在能源替代中起到重要作用。受益组合包括:江淮汽车(600418)、大洋电机(002249)、天顺风能(002531)、首航节能(002665)、长青集团(002616)等。
主线二:节能储能相应公司。如何在能源使用过程中做到让能源损耗最少,使用率最高是节能储能公司的价值所在。受益组合包括:科远股份(002380)、南都电源(300068)、圣阳股份(002580)、中材节能(603126)、红宝丽(002165)、南玻A(000012)等。
主线三:碳处理主题投资机会。未来碳处理主要的投资机会集中碳交易与包括碳捕捉、碳运输与碳封存的各个环节内。受益组合包括:中电远达(600292)、置信电气(600517)、深圳能源(000027)、雪迪龙(002658)、爱康科技(002610)、清新环境(00257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