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政策层面都在支持新能源发展,尤其鼓励在技术经济条件允许下,有序开发核电和以光伏、风电为主的分布式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
诚然,“清洁化”是未来中国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笔者认为,近期一些“去煤化”思潮显然是很片面的。
煤炭低迷是经济问题而非能源问题
当前煤炭形势日益低迷,实际是市场经济规律中供求关系失衡所致,一些人盲目理解为煤炭不行了,将失去在我国的主体能源地位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根本上,是受国际能源形势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换挡、产能建设超前、能源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叠加而成。做个假设,若当前煤炭少产10亿吨,还有人会说煤炭不行了吗?恐怕早就能源危机了。
当前的能源过剩代表未来过剩?
当前各方的产业焦点之一是“过剩”,不只是煤炭过剩,光伏、风电都处于过剩的状态。但现在过剩并不意味今后一直过剩。
其一,从人均耗电量上看,我国人均年生活用电量仍然很低。美国人均4000度、日本人均2000度,我国人均500度,差距一目了然。伴随城镇化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政策放开、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取得突破(万物互联离不开电)这一系列的可见未来,我们人均用电量和总社会用电量还会大幅提升。
其二,从工业耗电看,虽然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当前工业耗电量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但不要忘记,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且当前正处在结构调整攻坚期,未来发展离不开工业,结合国家大力推进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未来机器大幅替代人力,靠什么驱动?离开电力可以吗?那么工业用电量将会如何呢?
简言之,无论从我国的人均用电量、还是从工业用电量等角度来看当前的能源过剩问题,恐怕只是阶段性过剩,而非长期性。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预测,我们电力需求的峰值不是现在、也不是2020年,而是在2030年以后,届时人均用电量较现在至少翻一番。到时候巨大的缺口由谁来填补?
新能源难道就没有“天花板”了?
在未来能源发展中,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确实是方向,但在可见的未来也并非无限制的增长,面对我国如此巨大的能源需求,其多大程度上可以保障我国能源稳定供给,应该理性思考。
我们先看水电。近年来水电快速发展,已达到3.02亿的装机,占我国总装机的22%,占全球的1/4。但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我国已经查清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和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分别为6.944亿千瓦、5.416亿千瓦和4.0179亿千瓦。“十三五”再增1亿千瓦,之后,水电开发程度东部和中部达到80—90%,西部水电开发也超过50%,已几近天花板。
再看光伏。我国当前13.6亿千瓦电力总装机中,光伏装机仅为0.19亿(且正过剩、发电成本是煤电的4倍、长期依靠补贴生存),占比仅为1.4%。据“十三五”相关规划,到2020年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虽然较0.19亿是大幅增长,但就2020年预计全国电力总装机18亿千瓦,1.5也仅占8%。
如果说再往今后10年展望,不如拿比我们光伏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的美国来看一下。
据福布斯网报告,2013年,美国光伏发电达到了830万兆瓦时。相较之下,10年前这个数字仅为6000兆瓦时。即便在经过了十年的迅猛发展之后,太阳能产业也只是在美国能源构成中勉强占据了微不足道的一席之地。事实上。目前的太阳能发电量仅仅相当于美国垃圾场沼气发电的电量(通过燃烧从市政排污系统收集起来的人类废弃物,每年就可以产生730万兆瓦时的电能)。当你将美国的所有能源消耗都计算在内时,你会发现,在每年高达96.5千兆英热单位的总消耗量中,俘获的太阳能才不到1千兆英热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