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全球十大光伏最难供应商
根据美国权威市场调研机构IHS公布的2014年全球十大光伏组件供应商排名预测,天合光能(Trina Solar)将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光伏组件供应商,而连续两年位列榜首的英利(Yingli Green Energy)则将退居次席。
IHS的排名基于对光伏组件的全年出货量预测,包括对今年第四季度的出货量估算,但并未考虑用于公司内部项目的光伏组件,包括屋顶光伏或大型光伏电站建设。
在IHS公布的十大光伏企业中,有6家是来自中国的制造商。另外,尽管阿特斯太阳能公司(Canadian Solar)的总部位于加拿大,但生产基地设在中国。美国的两大太阳能面板制造商First Solar和SunPower也进入了名单。日本供应商夏普太阳能(Sharp Solar)和京瓷(Kyocera)则在2014年继续保持全球前十名。
图表19:2014年全球光伏企业组件出货量前十名
(三)中国光伏行业主要的问题
集中来看,我国光伏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政府补贴依赖严重
2010年之前光伏产业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建立在各国政府补贴的基础上的,而由于光伏技术在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过渡初期,由于生产成本比在实验室的预期大幅下降,因此形成了短时间的暴利。这种情形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进入光伏产业,但光伏发电高于火力发电的基本事实并没有改变,这使得光伏产业的市场依然较大程度地依赖政府补贴政策,中国是这样,全球也是这样。因此,2011年以来,当金融海啸、欧债危机这些涉及到政府要动用资金救急解困的危机情形出现时,光伏产业所受的影响首当其冲。一时间,Q-Cell,Soventix,Bosch,Siemens等公司均破产或出售光伏业务,国内的江苏阳光、无锡尚德等不少昔日公司宣布破产,而江西赛维等一度风光无限的巨头也岌岌可危,更有大量的企业停产。由于这些公司都是上市公司,因此,其倒闭破产令人“草木皆兵”,使得许多地方政府和银行望光伏而生畏。这样,就形成了2011年以来长达三年的低迷。
2、技术困境
目前我国光伏企业的自主研发实力普遍不强,主要的半导体原材料和设备均靠进口,技术瓶颈已严重制约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封装环节技术和资金门槛最低,致使我国短时间内涌现出170多家封装企业,总封装能力不少于200万千瓦。但由于原材料价格暴涨、封装产能过剩,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多少利润,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世界光伏技术不断突破,产业成本不断下降。《2007中国光伏发展报告》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光伏发电的成本有望在2030年以后与常规电力相竞争,成为主流能源利用形式。
光伏产业初期的暴利使得不少投资者利欲熏心,只顾大规模扩产,无暇进行自有技术的更新和研发。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缺少创新,大部分为引进,这是导致中国的多晶硅尽管产能很大,但因竞争力低迷而不得不大量进口的原因。核心技术的缺乏使得中国的光伏产业缺乏自我更新能力,导致已经投入的大量设备的产能不仅形成了相对过剩,而且还很快面临淘汰的命运。
3、欧美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光伏从2008年起就占据了全球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而且,中国企业靠着自身的努力使光伏发电成本从2008年的4元/度降到了2013年的0.8元/度。现在德国的光伏发电已经占到了电力总装机量的20%,而其中,80%来自于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也一直占据了国内总产量的90%以上。在中国产品的冲击下,欧美许多光伏企业无法竞争,纷纷破产。欧洲各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都不愿看到光伏这个未来在他们国家的支柱能源由中国制造的产品来主导,因此先后试图采取“双反”等贸易保护手段来遏制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这使得市场大部分依赖外国的中国光伏产业大受打击。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