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能源互联网的关键元素在于将互联网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以实现低成本的能源共享。而能源互联网通过分布式可再生电源与用户及各局部能源电力网络之间的信息互联,更好地利用广域内分布式电源的时空互补性以及储能设备与需求侧可控资源之间的系统调节潜力,从而平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间歇特性对局部电网的冲击,既可保证系统的经济性与安全性,也能提高系统对分布式可再生电源的利用消纳能力。在横向推进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的同时,能源互联网在纵向上将对电力产业链各个环节产生积极影响。
一方面,能源互联网能提高需求侧管理精细化和用户用电个性化水平。基于高度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售电企业能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用能习惯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用电服务模式,用户将有更多用电模式选择。
另一方面,能源互联网还能推动广域内电力资源的协调互补和优化配置,不仅对电网跨区的输送能力、经济输送距离、网架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将有机会成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光伏需找到互联网化商业模式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以及光伏市场崛起的时代,“互联网光伏”成为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作为辅助手段,互联网可以赋予光伏产业一双助飞的翅膀。由于光伏是一个新兴行业,原有的商业模式在走互联网道路时有太多不适应的地方,要想抓住机遇,就必须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互联网化商业模式。第一种,光伏材料产品B2B电商平台。第二种,光伏系统B2BB2C服务平台。第三种,光伏电站运维平台。第四种,光伏电站交易平台。第五种,光伏发电量交易平台。第六种,光伏金融平台。但是在我国,分布式光伏受项目分散、融资难、收益率不高等瓶颈影响,虽然都一直看好它的商业前景,但其表现一直差强人意。
有专家表示,在分布式光伏领域,两大痛点一直牵绊着这一行业前进的步伐:一是优质的屋顶资源,二是融资问题。不过,8月26日,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北京发改委印发的《北京市分布式光伏发电奖励资金管理办法》,针对“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并网发电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市级财政按项目实际发电量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每千瓦时0.3元(含税),每个项目的奖励期限为5年”的政策,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为显著的示范效应,这对分布式光伏乃至整个光伏产业无疑是个重大利好。
在国家力推和资本热捧下,光伏全产业链的“互联网”变革,将使用户获取更多实惠。8月份,在上海举行的光伏高峰论坛上,国内首款用于光伏电站风险评估评级的产品“睿评”正式推出,通过实现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任意时间节点的风险评估,降低光伏投融资上的风险。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通过将用户与光伏电站的发电对接,“绿电通”可以代替用户向国家电网缴费,各地电站资源还将认领用户的家庭用电额度,让用户用上绿电,并享受电费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