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而言,欧洲国家走在了新能源建筑的前列,如德国佛莱堡、瑞典马尔默等城市都是著名的低碳城市,丹麦的风能发电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电力来源,我国的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应用可以从欧洲的发展经验中学到很多东西。”当代置业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陈音表示,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建筑本体与可再生能源设备的融合,这是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最佳方式。由于建筑业和新能源产业分属不同行业,建筑应用新能源,特别是如何让建筑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采集器是需要两个行业的专业人员更加紧密的协作。
尽管新能源建筑产业前景向好,但目前依然面临着许多发展难题。仲继寿表示,一是屋面寿命的鉴定取证难,屋顶所有者对受益的要求高,与其他投资方向相比,电站回收周期偏长;二是现代农业工厂投资大,投资者效益低,而电价不高,且存在运营的不确定性;三是过分强调建筑美观一体化,而忽视系统一体化;四是适合于百姓使用的户用光伏系统技术几乎空白;五是企业的努力大于政府,基于市场决定作用的发配电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新能源建筑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新生事物,虽然各地已有很多成功案例,但相较建筑行业总体的巨大规模,新能源建筑还远未形成主流,需要再实践中发展完善。”陈音表示,欧洲的nZEB(近零能耗和净零能耗建筑)可能是新能源建筑比较清晰的技术体系,中国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研究新能源建筑的标准和技术路线。
新能源建筑产业迎来契机
“产业化是新能源建筑的一个良好契机,例如典型的BIPV光伏幕墙组件是一个精密的高科技产品,它必然是要工业化生产,工地现场拼装,这和住宅产业化的建造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工厂预制的建筑构件上集成了光伏组件等产能设备,现场的安装调试技术要求也更高。”陈音表示,随着“住宅产业化”、“被动房”的提出,尤其是新版绿色建筑标准使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建筑技术的发展,使新能源建筑有可能成为“零能耗”“低能耗”建筑的终极解决方案。
7月28日,国务院批复了《河北省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发展规划》,通过在局部区域开展先行先试,为推进新能源体制改革探索新的模式积累更多的经验。按照这一规划,到2020年,示范区55%的电力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全部城市公共交通、40%的城镇居民生活用能、50%的商业及公共建筑用能来自可再生能源,40%的工业企业实现零碳排放。《规划》还提出,在崇礼县建设100万平方米建筑规模级的太阳能供暖示范项目,太阳能保证率在50%以上。
“由于崇礼县夏季制冷需求较小,因此实现大规模太阳能建筑供暖的前提是,要突破跨季节大容量集中储热技术与被动低能耗建筑技术,在热源侧充分利用全年的太阳辐照能量,在应用侧尽量降低建筑供暖运行负荷。”仲继寿称,只有两者的结合才有可能实现50%以上的太阳能供暖保障率。但由于我国大规模跨季储热建筑供暖项目的工程实践还较少,因此需要在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研发与示范上加大投入。“国家将张家口可再生能源作为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我认为这是国家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协同的试验田,是一个国家战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