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两点:
一、7月份从韩国进口多晶硅量达到4399吨,占当月总进口量的45.5%。1-7月份累计自韩国进口多晶硅28431吨,占总进口量的40.8%,进口量同比去年大幅增加66.1%。韩国的主要出口企业OCI和韩国硅业(HankookSilicon)的税率仅为2.4%和2.8%,反倾销税对其根本不造成任何影响,故韩国在2014年5月超过美国和德国,一跃成为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已经连续一年以上保持首位。1-7月份自韩国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12980吨,占自韩国进口总量的45.7%,虽占比不算最大,但由于其进口总量排首位,故自韩国加工贸易进口总量比加工贸易占比最大的美国尚多出20.7%,可见,从韩国进口无论是总量还是加工贸易量都强烈冲击着国内多晶硅市场,因此对韩国倾销进行复审迫在眉睫。
图4 自韩国进口量占比图
二、按贸易方式来分,2015年7月份我国加工贸易等方式进口4036吨,占比为41.8%。1-7月份累计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40259吨,占累计总进口量的57.7%。分国别具体看来:7月份自韩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1423吨,占自韩国进口总量的32.3%,1-7月份累计自韩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12980吨,超过美国20.7%,占累计总进口量的45.7%,可见即便2.4%的税率都要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规避;7月份自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331吨,占自美国进口总量的58.3%,1-7月份累计自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10751吨,占比93.7%。虽然对美国多晶硅企业的征税都在50%以上,但基本都以加工贸易渠道规避“双反”征税,6月份加工贸易方式占比更是破历史记录,仅有2%是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口,而这2%也仅是不在“双反”征税范围内的半导体用电子级多晶硅。7月份从美国进口量之所以能够大幅减少,与暂停加工贸易“58号文件”即将起效有必然联系;7月份自德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1682吨,占自德国进口总量的66.4%,1-7月份累计自德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11283吨,占比58.8%,可见即便有价格承诺,德国瓦克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规避的量也不占少数,因此及时采取措施将对德国征税具体化,才可有效遏制其日益猖狂的倾销行为。
图5 自美国按加工贸易进口占比
硅业分会认为,7月份加工贸易总量减少主要受益于“58号文件”即将在8月底真正发挥作用,而在“58号文件”即将真正起效的关键节点,必须继续严格执行“58号”文件,堵住加工贸易进口漏洞,缓解倾销对国内多晶硅产业造成的巨大冲击,给国内多晶硅企业以喘息的机会。
四、光伏企业业绩报喜,行业现回暖势头
欧美等国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让不少光伏企业开始转向东南亚市场,而近年来东南亚市场对光伏产业的投资也在增速,国内光伏企业抓住新兴市场增长带来的机遇,营收业绩明显提升。根据工信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制造产业总值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在33家A股光伏发电概念上市公司中,已有24家公司对中期业绩进行了预估,业绩预喜公司达15家,占比近七成。此外,光伏产品价格从6月份开始稳中有升,企业经营普遍好转,国内排名前十的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过15%,进入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名单的29家组件企业平均净利润率同比增长6.5%。
江苏作为光伏大省,光伏企业出现明显回暖,其中以天合光能业绩最为惊艳:第二季度组件发货量创新高达到1.23GW,同比增长30.6%;第二季度营收达7.229亿美金,年增长幅度达39.2%;第二季度毛利润率更达到20%。同时,天合光能调升2015年年度组件发货量目标,从原先的4.4~4.6GW上调到4.9~5.1GW。另外,亿晶光电、爱康科技、江苏旷达等企业上半年收入也均实现大幅增长。
政策方面,国家能源局从2015年起开始逐年提高光伏产品的标准、质量与门槛,以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推出将连续实施三年的“领跑者”计划。该计划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优势意识,推动行业技术升级,淘汰劣质和低效率产能,让行业自然地形成技术和品牌壁垒,另外,“领跑者”计划免去了发电企业跑项目审批的行政流程,可专心于电站建造和品质保证。
国内光伏企业订单增加,电池组件出货量稳定增长,光伏发电项目有序开工,再加之国家政策叠加效应逐渐显现,国内光伏产业已经基本走出寒冬,逐渐开始呈现回暖趋势。
五、多晶硅后市预测
受政策及下游需求波动影响,7-8月份国内多晶硅价格先扬后抑,直到8月底价格跌至接近6月底的低谷。但从9月开始,将受益于“暂停加工贸易的58号文件”继续执行,多晶硅进口至少能封堵从美国进入国内的2000吨/月,又鉴于三、四季度进入传统安装旺季,下游需求不会缩减,这些进口减少量则自然转移至对国内多晶硅料的需求,因此预计9月开始多晶硅价格将会理性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