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一直强调“材料是关键”,而从光伏行业的发展来看,材料不仅是关键,更是基础,是那些推动行业进步的奇思妙想得以实现的基石。
图:杜邦微电路材料全球总裁郭明政
“神浆”:从杜邦™Solamet®PV17x到PV19x
奠定杜邦银浆江湖地位的经典“一战”是在2011年前后。当时低磷浓度扩散电极技术从理论上可行,但没人做得出来,原因在于传统正银浆料无法实现好的欧姆接触。
杜邦™ Solamet® PV17x系列浆料解决了这个问题。2010至2011年,杜邦推出了革命性的产品杜邦™ Solamet® PV17x系列浆料,引起业界轰动。其中PV17A是业内第一款适用于低表面浓度掺杂即LDE扩散工艺的正银浆料,配合全新的扩散思路,带动整个光伏行业转换效率迈上了新的台阶,Solamet® PV17x也被誉为神浆。
光伏企业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仍不满足,提出用三栅线替代两栅线获得更低的电阻,减少损耗。这要求银浆做得更细,杜邦™ Solamet® PV18x系列浆料再次成为行业“标配”。
随着光伏平价上网进程的进一步向前迈进,光伏行业又有了新的要求,银浆要更细,栅线数也朝着四根迈进,新一代正银产品杜邦™ Solamet® PV19x应运而生。 Solamet® PV19x系列应用于传统的P型电池,该款浆料的特色是能够将低表面浓度扩散(LDE)工艺的效能发挥到极致。通过可以低至30微米的细线化印刷,以及更好的接触电阻,可将电池转换效率提升0.15%。展望P型电池正银浆料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杜邦认为细线设计下的栅线高宽比依然是持续提升效率的关键因素。
杜邦一直引领光伏新材料的创新与投入,在全球拥有100多位博士从事光伏材料的研发。杜邦在过去7年间推出超过110项Solamet® 导电浆料的新产品,推动电池效率不断革新,帮助推升组件的输出功率。过去十年以来,杜邦光伏解决方案已经帮助提升约25% 的太阳能组件的电力输出,而其银浆消耗量也减少70%,在技术跃进和成本控制上贡献巨大。
材料:让奇思妙想得以商业化
在杜邦,一项新产品的开发往往是美国、日本、台湾、大陆等全球研发中心通力协作的结果。杜邦新推出的两款浆料中,另一款Solamet® PV76x正电极银浆是针对现在市场上热门的背钝化电池(PERC)的整套浆料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杜邦在PERC工艺上的浆料技术领先业界,是第一个推出局部背钝化专用铝浆以及专用背银的公司,相关产品已经在多晶与单晶电池上取得良好的实证成绩,可将电池转换效率提升0.15%。
杜邦微电路材料全球总裁郭明政说:“在原料上面的选择、工艺配方,很多杜邦都是领先者、原创者,同时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更着重在客户端的应用体验。”作为领跑者,杜邦需要花几倍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为行业的“战车”铺路,夯实基础。不只是PERC,对于包括N型电池在内的几乎所有的高效电池技术所需要的银浆,杜邦都已“整装待发”(见图一)。“尽管各种技术在效率与成本的考量上各有优势,”郭明政说,“杜邦要做的就是为光伏行业未来的各种先进技术提供支撑。”
杜邦也认为,奉献和对科学的忠诚应有所回报,他们一直强调:“降低度电成本才是双赢且可持续的合作方式。”尽管他们一边苦恼于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边仍继续自己对科学的信仰。
“浆料看起来很简单,但科技的集中度非常高。行业发展至今,原料开发、产品开发、应用工程开发,三驾马车缺一不可。”郭明政说,“我们致力于打造25年光伏电站生命周期内衰减尽可能低的产品,劣质产品可能会在可靠性方面出现问题。我们进行过测试,在一定的老化条件下,Solamet® PV19x的拉力曲线很平滑(图二),对比浆料呈现明显的拉力下降。”
在SNEC 2015杜邦展台,记者看到采用最新杜邦™Solamet®导电浆料制造的高功率光伏组件,包括英利熊猫、升阳光电蓝宝石和晶科 Eagle光伏组件,以及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采用杜邦先进材料制造的光伏组件。
多年来,杜邦光伏解决方案加强与多个中国光伏产业领先者的战略合作计划,共同助力中国光伏行业朝健康可持续发展迈进。例如在电站经营方面,杜邦与中电投、中节能等企业签署了与光伏技术有关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光伏电池与组件材料开发、供应、光伏电站常见问题等领域的合作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升光伏电站的效能、可靠性与投资回报,也开展中国电站运营项目的研究,希望能藉此进一步建立起中国的数据库。
此外,杜邦还与组件商如晶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除了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材料以确保组件的效能与质量外,杜邦也与客户进行共同营销计划,将此高质量的产品推广到国内外的下游市场,借此提高电站质量、促进光伏市场。
行业的先行者总是孤独的,杜邦进入光伏行业超过40年远比现在许多的参与者资深许多,对于光伏行业的发展自有一番见解。杜邦深信,材料技术是推进光伏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唯有在材料科学上不断迭代更新,光伏行业才能持续茁壮发展,进而真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也才足以解决全球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