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德国推出上网电价法后,欧洲引领全球光伏市场不断前行。欧洲、日本、美国等政府机构、科研院校制订了光伏技术路线图,核心是电池转换效率。经过十几年发展,回首看早期制订的技术路线图,绝大部分情形是超出了当时的设想——光伏制造技术的发展超乎想象,如同汉能集团李河君先生挂在嘴边的话“我们往往高估三年的发展,而对十年的发展大为低估。”
2008年,多晶电池的产业化效率为16%左右,单晶电池的产业化效率为17%左右;2015年,多晶电池的产业化效率为17.8%-18.2%,P型单晶电池的产业化效率为19.5%-19.8%。谁知道1954年5月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发出来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全球最早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事多少?只有6%。电池转换效率的不断进步助推了组件制造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2008年太阳能电池产能前五位的Q-Cells、First Solar、尚德、夏普、京瓷等有竞争力的已经不多了。七年期间,技术变了天,市场变了天。技术发展、产业整合,大浪淘沙。
图 全球最早的太阳能电池(1954年,贝尔实验室)
最近十年,是中国光伏制造业从小到大、走向全球的黄金十年,十年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是2006-2010年,市场为卖方市场,企业基本执行奉行产能扩张主义,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受到的重视不够,薄膜、多晶铸锭等低效路线大肆发展;第二段是2011-2013年,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企业一边抢地盘、一边降成本,市场经过一轮大洗牌;第三段是2014年至今,以转换效率为核心的技术和产品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焦点。
与日本、欧洲等光伏系统的投资结构有所不同,国内光伏系统投资中组件占到50%-60%,长期以来,国内光伏电站投资者对于组件价格的关注度远超出对转换效率、发电量、长期可靠性的关注度。同时,业界也发现,组件材料价格的降低空间十分有限,安装成本在系统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不提升转换效率降低系统投资已遭遇瓶颈。
在西部某地区政府组织的光伏电站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门直言,光伏电站的规划应该更为合理,目前存在大量土地有效利用价值不高的现象。主流8吋-60片多晶组件规格一般为255W/260W/265W,单晶组价规格一般为270W/275W/280W,我们也疑惑地看到,250W及以下的组件依然有交易、有市场,如从纯投资角度看这似乎没什么问题,实际上市场没有形成对技术的正向牵引——低效产品不淘汰,国内光伏市场难以健康发展。
业界专家认为,低效组件不光是转换效率低的问题,用的硅料及其他材料与高效组件相比存在差异,使用低效组件以为着系统的长期可靠性遭遇更大的挑战。这一点,国内最大的光伏电站投资者中电投看得很清楚,中电投在青海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对转换效率提高了要求,大规模使用了效率较高的单晶组件。笔者了解到,在最近的某大型光伏电站招标中,参与投标的8吋-60片单晶组件的主要功率档为275W,多晶组件的主要功率档为255W,但从功率角度,单晶组件高出7.8%。
国家能源局推出光伏行业“领跑者”计划,单晶光伏电池组件转换效率达到17%以上,多晶光伏电池组件转换效率达到16.5%以上。管理层从规范行业秩序、引导先进技术发展的大局出发,设定转换效率目标,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发展。
这位“低效Sir”是时候离开了——大量新进入的光伏电站投资者以长期持有电站为目的,不再是短期投机。
这位“低效Sir”是时候离开了——光伏制造企业很清楚,没有转换效率的提升,光伏将是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