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2014年,随着光伏政策陆续出台和实施,中国光伏业受到了空前关注。全年光伏装机超过10GW,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在此拉动下,我国光伏产业和多晶硅产业继续回暖,企业渐渐走出“寒冬”。其中,多晶硅产量达到13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0%。
第一,助力光伏产业发展,推动光伏应用普及。在光伏产业中,80%以上的是晶体硅光伏电池,多晶硅是其最基本的原料。自2007年起,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然而,由于国内多晶硅发展滞后,我国光伏产业一直处于“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的尴尬局面。在下游的拉动下,我国多晶硅产业快速发展,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产能产量从几百吨规模迅速发展至上万吨规模。到2011年,我国多晶硅产能已经超过15万吨、产量达到8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国,彻底解决了国内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格局。这使得我国光伏产业原材料的自给率从几乎为零提高至50%以上,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随着国内多晶硅产量的增长,多晶硅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逐渐改变,结束了“拥硅为王”的时代。多晶硅的市场价格从最高点的近4000元/公斤硅一直下降到最低点的200元/公斤硅以内,挤掉了光伏产业链上的泡沫,使得产业链更加协调、均衡、可持续地发展,也使得光伏制造成本和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速度超过了原有的预期。这种趋势无疑将加快光伏产品的普及。
第二,困境中艰难发展,挫折中走向成熟。我国多晶硅产业的爆发式发展也为“产能过剩”埋下了隐患。自2011年以来,随着欧洲各国削减光伏补贴,欧美光伏市场环境恶化,太阳能企业大量倒闭停产,多晶硅价格继续走低,一度跌至120元/公斤硅以内。国内多晶硅由于刚刚起步,产能利用率低,成本远高于国外老牌企业,因此更是深受打击。很多企业亏损严重,大量企业被迫减产、停产、破产。
然而,随着大部分高成本、老旧生产线的关停淘汰,以及部分中小多晶硅企业的破产,国内多晶硅产业结构得以迅速调整。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的技术迅速提升,打破了国际多晶硅产业的格局。
在光伏产业和市场回暖的环境下,国内多晶硅企业产能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实现了扭亏为盈,龙头企业基本满产。其中,江苏中能硅业以年产量6.5万吨/年的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在产多晶硅企业的平均成本和能耗同“十一五”时期相比,已经下降了一半以上,优势企业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先进企业竞争的实力。
第三,国际贸易争端中要平衡产业链整体利益。2012年,受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影响,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做出了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进行“双反”的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光伏产业造成了极大制约。同时,国外多晶硅企业依靠其企业集团优势和国家补贴优势,对中国多晶硅低价倾销。“两头挤压”使得中国光伏产业链“叫苦连连”。
多晶硅行业一直在自身利益与下游产业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2012年7月,商务部发布第40号和第41号文件,决定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立案调查。多晶硅“双反”的出台,是在眼前局部利益与长远整体利益间做出的艰难抉择。政策的出台,一方面既要维护公平贸易,尤其是我国光伏产业正处于与欧美纠纷不断的敏感时期,通过多晶硅“双反”能释放出我国维护光伏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整体利益。实际上,在“双反”出台后,国内多晶硅价格仍然维持在较为合理的价格区间内,国外多晶硅通过加工贸易等方式使得进口量未降反升。在此期间,积极提升自身竞争能力仍是我国多晶硅企业的当务之急。(作者单位为多晶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原标题:寻找利益平衡点,国产多晶硅竞争力还要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