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河君,媒体总能找到很多视角来审视,因为他那些看似豪无杀伤力的“语录”总能“被”上头条。
这不,李河君又“惹事”了。
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就对这个新晋级的“首富”看不惯了。直指李河君在政协大会上对于“薄膜发电”和“移动能源”两个未来的产业方向的观点表示是在“做广告”,更甚至指出,汉能日前股价创新高,收涨14.06%,市值超过3000亿港元与李河君在政协大会上的“做广告”有关。
面对葛剑雄教授的指责,李河君这个具有极强自信心的汉能董事局主席始终未发声,即便面对机构以及业内的种种质疑,依然不作回应。为何李河君如此有自信,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是非你我的争论,我们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如果李河君没有“首富”加身,如果汉能的股票没有高涨,如果李河君没有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是否会是另外一翻景象?客观的答案应该是,不可能!
记者在不久前,就“首富”这个话题多次想采访李河君都被他以“希望多关注汉能公司,少关注财富这个问题”婉拒了,面对机构和业内的质疑,他都不作回应。这种在记者圈饭后谈资的“李氏”风格似乎也形成了某种标志。
客观讲,记者眼中的李河君与光伏圈很多企业家不一样,他很自信但又很率真,他的战略眼光独到且又不容易理解,他语言感染力极强且又不面面俱到;因他很自信,他总喜欢与人分享他对未来能源以及光伏产业的看法,且总以一种强者的姿态,试图去说服身边的“大腕”们。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标签,李河君的言论总被媒体拿着放大镜看。
显然,这次李河君的“标签”惹事了;率真的一面并没有赢得葛剑雄教授的尊重,甚至是一句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薄膜电池零排放”,就被葛剑雄教授“穷追猛打”。在记者看来,葛剑雄教授对于李河君的指责多少有些“升级”的成分。
首先,没有一种绿色能源是完全绿色的,在很多公共场合上,光伏大佬们对于绿色能源的理解更多地是在发电环节。对于语言的严谨性,葛剑雄教授是否应该“通融”?
其次,在发表该言论之前,葛剑雄教授并没有对汉能薄膜在股市上的表现作负责任的了解。汉能薄膜的股票是在3月2日至4日大涨至9.07港元,后回落至6.8港元。虽然在交易时间段内,汉能薄膜股票一度成为了明星股,但这不是个例,记者查阅当天的港股表现,同为光伏公司的协鑫新能源和君阳太阳能以及天龙光电、阳光能源、联合光伏等在当天均出现了大涨。显然,把汉能薄膜股票的大涨与李河君的发言联想在一起,多少有些牵强。
通过查阅当天的媒体报道,港股光伏板块集体大涨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要铁腕治理环境问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不无关系。“国策”的提振动作用不容小觑。
过去数十年,中国的主要能源主要依赖化石燃料,也诞生了两个石油巨无霸,中石油和中石化。化石燃料为中国带来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不过随之而来的却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雾霾引起了社会关注,而恰好在两会之前,前央视主播柴静发布了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将环保问题的关注度提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层次,片中指出内地空气污染六成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凸显出推广清洁能源的重要性,且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此外,政府的反腐风暴,矛头直指垄断性的能源企业,也映射出政府扶持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决心,化石燃料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是大势所趋。
除宏观因素以外,汉能薄膜在股市上的表现跟其多重利好关联性非常大。
3月3日,汉能宣布其2014年度的净利润预计将比上年同期增长55%以上。这一增幅远超上一年度,汉能在预告中还透露,其非关联交易收入占比相比上一年度有大幅增长,非关联交易产生的下游业务收入取得重大突破,占2014年度总收入的35%。
汉能预告中的“非关联交易”暨是指:汉能与新华联控股达成销售和服务合同,为后者提供价值1.98亿美元的600MW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生产线设备,此外还将为后者提供总价值4.62亿美元的技术服务,相当于共获得6.6亿美元(约50亿港元)的收入。此外,汉能还与忠天新能源签订合同,后者将通过收购方式向汉能购买总计超过200MW的分布式电站。如果按照建设成本核算,200MW电站的出售将为汉能带来约16亿人民币收入。同时,基于这些具体业务的突出表现,多家机构表示看好汉能前景,也为此次汉能薄膜在股市上的强劲表现带来了积极影响。
机构高盛在分析中指出,汉能拥有全球领先的研发团队和遍布全球的六个研发中心,拥有多项相关专利,在薄膜发电技术和装备制造方面具备全球领先的竞争优势。正因为看到汉能在技术、规模等方面的全球领先定位,里昂证券驻香港的太阳能行业分析师查尔斯˙永茨(CharlesYonts)在其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中高度看好汉能,称其是一家可以与特斯拉汽车相提并论的高科技公司,成长空间无限。若汉能成功进入民用市场,公司纯利在2020年有望达到1270亿元。
在这种多重利好的背景中,股市上积极的表现成为一种必然也就不足为奇。
不可否认,每一个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汉能也不例外。但这看似跟李河君相关的一些阶段性的问题不应归结于李河君个人。从目前来看,至少李河君及汉能是成功的。
李河君在公共场合经常会说到一句话“我们往往高估一到两年的变化,低估五到十年的变化”。联想到他的财富起点,汉能旗下资产金安桥水电站是目前全球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最大水电站,总投资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年发电量超过130亿度。凭借金安桥水电站,汉能集团得以跻身于建设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企业的行列。2009年,李河君进入了光伏产业。对于进入的原因,李河君在媒体采访时称,水电行业的周期漫长,对于他这个民营企业来说,已经很难再有突飞猛进,所以希望进行产业升级。结合近年来汉能东突西进的薄膜电池技术的收购策略,似乎印证了某机构负责人的猜测,“汉能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然而盘子大了,人红了,争议也就多了起来。在丛林市场,李河君的做法与很多的企业家一样,只要在合法经营的范围内,不应引起太多的非议,之所以成为焦点,是因为木秀于林。作为一个大集团的引领者,大家都希望李河君具有非常的角度、独到的视野、明确的商业逻辑,以及清晰的商业边界。
从另一个角度看,善意的质疑和批评,对于李河君是鞭策。很多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以及企业的发展,也是伴随着质疑声一路披荆斩棘。任正非如此,马云如此,王健林如此……
换个角度,汉能即使做得再大,李河君内心深处也势必会有脆弱的时候。社会以及社会代表阶层应该对李河君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支持。
无论是葛剑雄教授还是业内质疑者,在评价李河君本以及汉能的时候,都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这种宽容,并不是一种纵容,而是一种允许,允许像李河君这样的具有杰出贡献的企业代表,以及像汉能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在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在李河君和汉能公司成长的过程中,简单粗暴地进行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