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三:融资之“难”
中国光伏电站方兴未艾,急需政策、电力改革和金融改革的支持,新的光伏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同时市场也乱象丛生,虽然如中民投和恒大这样的资本巨鳄先后进入光伏电站投资,但对于行业整体而言,缺钱是普遍的。光伏业虽是新兴产业,但也几乎落得和钢贸一样下场,同在银行业的“黑名单”上。
首先,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只有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商业银行利息较高,如今的光伏企业几乎不敢踏进“门槛”。光伏电站投资来看,不少项目动辄上亿元,甚至数十亿、上百亿元。在中国,商业银行综合贷款成本大概要7%的利率,随着技术提升和成本的下降,在现有补贴条件下,地面电站内部收益率一般在12%左右。相对来看,商业银行的财务成本过高,大部分投资者不愿意走商业银行的渠道筹集资金。多数中国光伏电站融资主要靠国家开发银行授信,或者固定资产抵押,对于以民营为主要力量的光伏产业来说,难度变大。
电站开发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本支持,当下大多从事光伏电站开发的企业都存在着资金风险,很难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单个项目所引入的资金对于开发盘子过大的企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同样,分布式的发展最大阻碍也来自于资金困难。在一些地方补贴的基础之上,分布式的投资收益率可以接近20%,由于商业模式和补贴收取问题等细节不能落实的情况下,投资者筹措资金困难重重。如一旦遇到补贴不到位的情况,企业的资金压力就会明显加大。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是由财政部通过国家电网发放,算上一部分地方补贴,如补贴到位的时间与正常相差三个月或者半年,收益则会减少一半。“因为银行有每个月有还款计划,银行十分担心风险。”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从业者表示。
寻出路:整合和创新
纵然困难不少,但行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寻求突破。“光伏发电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且政府已经表明决心,困难只是暂时的,随着技术发展,转换效率大幅提升,未来发电同传统火电竞争是有可能的。”行业人士普遍看好光伏发电的前景。因而,在现有环境之下,走整合和创新之路,成为各市场主体竞争的核心内容。
整合资源优势和创新商业模式,是目前两大主要途径。12月中旬,由七大央企组成的光伏绿色生态合作组织(PGO)在南京宣布计划五年建设总装机5GW的光伏电站项目,尽管这支拥有各种优势资源的国字号“集团军”在过去一年中遇到了协调不力、融资困难等种种难题,并未显示出应有的效率,但走资源整合的道路已经成为众多央企和民企的共同选择,企业之间发挥优势互补、明确分工来整合各方的资源,避免孤军作战,进而从这块未来的市场中分羹。
再者便是商业模式的创新。2014年初曾有人尝试将众筹模式应用于分布式光伏,最后不了了之,并未能形成有效的途径。随着基金和保险的进入,将可能解决光伏电站资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推动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建设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基金模式提供资金支持是通行的做法,专业或专项的光伏基金在争取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被银行接受和信任,把项目投资和贷款融合起来,共同解决资金和风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