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倾向于市场化方式选择电站开发商,不要草率规定门槛,否则又成了限制某类企业投资,其它类企业独享市场。国家出台政策限制炒卖路条是好事,但目前更像是和地方政府的约定,没有具体配套措施,如果还有倒卖路条,怎么惩罚、怎么制约企业,还不清楚。
对于未来,市场需求讲,我认为从2004年以来市场需求增长很快,全球光伏装机容量从1GW到45GW以上,系统和组件成本都在不断下降,如果2020年做到平价上网,市场的前景还是很好。
记者:晶科能源制造业排名不断上升,同时也在做晶科电力,制造业见长的公司在电力领域有什么优劣势?
李仙德:很多公司做下游电站,是为了推动上游制造业出货量。我们不同,晶科能源制造方面的产品质量、成本控制、规模化优势,已经在行业内处理领先地位。我们做电站,是公司从制造行业到能源供应商的转型。
基于此,我们把晶科电力从晶科能源中分拆出来。制造业和电力投资是不同的商业模型。我们定位是,无论制造业还是电力投资,都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制造业和电力投资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同,制造业的竞争对手是传统的制造企业,电力投资的竞争对手是国有发电集团,中民投,顺风等。
晶科电力分拆吸引了三家股东,分别是麦格理、国开金融、新天域,再加上商业模式的优势、集团母公司的技术专业性,我相信晶科电力在行业内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记者:电站开发商与传统制造业差别很大,需要的资金、管理能力都更高,对于光伏制造公司转型发电企业有什么看法?
李仙德:经营模式还是最重要的。每个企业的经营模式都不一样,每个区域市场产生的经营模式也有区别。公司转型要选择适合市场的经营模式。常见的能源公司,是购买电站并持有经营。我们从制造业转型做能源供应商,涉及的产业链条更长,包括了项目开发、EPC、项目融资、项目建设、电站运维。
这种模式有优势,就是成本低,相关产品都是自己做,质量有保证。也有弊端,产业链太长,需要管理到位,衔接不好就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