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到“别人的碗里淘金”的结果会怎样?刚刚宣布退出光伏产业的孚日股份(5.24, 0.03, 0.58%)给出的答案是:这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这家全球最大的家纺企业11月2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意图退出6年前涉足的光伏产业,将出售全部光伏项目相关生产设备。值得玩味的是,孚日股份宣布退出光伏产业的时机,与其6年前投入巨资时一样,都是光伏产业的“黄金发展期”。
“隔行如隔山,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捕捉有限的机会,而很多跨界企业的衰败正是违反了这个原则,盲目收购企业,盲目新上项目,陷入机会的陷阱而无法自拔。”锐财经行业分析师王政11月25日就孚日股份退出光伏产业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感叹,“这一进一退,让孚日股份不得不付出高达2.3亿元的代价。”
“全身而退很难”
实际上,一度低迷的光伏产业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正在持续回暖,很多企业恢复了盈利。
“这得益于国内市场大规模的启动和海外市场的发展,加之国家政策扶持及技术创新等利好因素影响,光伏产业整体回暖迹象明显。”王政调研后得到的信息是,目前各类社会资本再次涌入,光伏产业已形成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去年年初还坚称要“坚持做下去”的孚日股份,为什么选择退出呢?
“目的是甩掉包袱,以便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纺主业上,做精做强家纺主业。”按照孚日股份的说法,因光伏行业持续不景气,公司投资的光伏项目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拖累较大,公司拟将光伏项目相关设备全部出售。
孚日股份表示,“尽管光伏电池特别是薄膜电池项目2011年即顺利投产,但由于光伏产业整体不景气,产品销售价格不断大幅下降,且该生产线初始投资金额较大,生产成本较高,所以产品销售价格竞争力较低,出现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状况,至今已处于闲置状态。”
公告显示,此次拟转让的30MW CIS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及附属设备账面原值8.07亿元,已计提折旧2.26亿元,计提资产减值2.06亿元,账面净值3.75亿元,但评估值仅为5805.82万元,较账面净值减少84.51%。
孚日股份坦承:预计本次交易将损失2.3亿元,2014年净利润减少约1.7亿元,计入公司2014年度经营业绩。
“尽管光伏产业利润高,但同时又是投资大、风险大的项目。”长期关注孚日股份的长江证券(9.89, -0.10, -1.00%)分析师张月凤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领域与其主业无关,也起不到上下游相互补充的作用,由于业务差异太大根本驾驭不了,“全身而退都很难”。
从家纺到光伏跨度太大
在王政看来,追求短期效益,盲目追风是企业跨界失败的主要原因。
无锡尚德的财富神话使光伏产业2008年成为各大行业和资本市场追捧的宠儿,正是在这个时候,这家2006年11月24日登陆深市中小板的家纺企业,2008年初将通过公开增发募集的12.6亿元资金中的40%投向了光伏产业。
2008年1月18日,孚日股份公布将投资成立孚日光伏,拟建设规模为年产60MW CIS薄膜太阳电池组件的生产基地,预计2009年第三季度投产。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8亿元,当年3月又增资至5.44亿元。
“当时孚日股份的作法违背了当初募资时的公开承诺。”张月凤对本报记者说,孚日股份当时的承诺是:将募集到的资金悉数投向家纺类项目。
中研普华管理咨询公司报告指出,2007年是太阳能多晶硅最为短缺、价格疯狂上涨的一年,价格从每公斤几十美元冲到最高峰的近500美元,整个光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
2008年8月,孚日股份投资的晶体硅电池项目第一条设计产能10MW的生产线设备正式投产。2011年9月,孚日投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30MW生产线正式投产。
然而,让孚日股份想不到的是,经过多年疯狂的投资,光伏行业供大于求,产品价格一路下滑。自2011年起,国内外多家光伏企业开始破产倒闭。此时,孚日股份的光伏项目还未全部投产。
2013年,孚日股份对光伏产业战略收缩,剥离了大部分光伏资产。同时,业绩备受拖累的孚日股份,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在今年1月公告中称,收到1亿元补助以“支持光伏产业发展”。
“公司并非要退出,而是在行业不景气时的战略收缩,等待时机。”孚日股份董秘吴明凤当时对记者表示,公司不会放弃光伏板块。
“从家纺跨境到光伏,跨度太大。”王政分析道,这应该是虽然光伏行业目前已有复苏迹象,但孚日股份最终还是选择放弃的原因。
主业增长困境难解
对孚日股份当时进入光伏产业,张月凤认为,“这是因为主业增长乏力急于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孚日股份的主营业务是生产、销售中高档毛巾,由于产品差异化程度小,进入门槛比较低,中高档毛巾的价格战愈演愈烈,这严重制约了公司的盈利水平。与此同时,公司的主营产品以外销为主,而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完全消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毛巾需求降低。
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毛巾企业,孚日在主营业务上的提升空间比较有限。孚日财务部经理张萌表示,公司在2007年左右发现了光伏产业的崛起,经过仔细考察,遂决定进军光伏领域。
“纺织行业用人特别多,而光伏行业用工少、技术含量又高,按照当时的产值算,家纺行业有一万多人,光伏项目则只需要150个人,产出就可以和家纺产业相媲美。”张萌解释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孚日股份家纺产品占比85%左右,应将精力集中于家纺产品的升级上,进一步提高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现实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毛巾产品现今主要还是以专柜形式存在于批发市场、超市、卖场内,渠道本身受限。另外准入门槛也低,充斥着大量小微企业,品牌商本身数量就少,毛利还不高。多重因素加在一起,天花板就来得特别快,要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还真不容易。
事实上,孚日股份此前也一直试图突破渠道难题,从2007年就开始尝试“大家纺”式的一站式家用纺织品购物中心,但几年下来收效并不明显。
“根本原因是缺乏品牌影响力。”在王政看来, “这个行业虽然分散,但随着消费者的成熟,集中度其实也在提升,或许只有提前布局、深耕主业的企业才能冲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