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新政实施以来,光伏产业似乎正从困境中复苏,然而光伏从业者在满心期待的同时也有着种种困惑和疑虑。目前靠政策扶持和电价补贴重新焕发生机的光伏产业,在内需市场的开拓之路上,能走多远和多久?
尤其是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历经多年的发展之后,即使步入了无需补贴也可自我发展的市场化阶段,这不免引入深思,中国的光伏电价补贴原本就是过渡性的,多年难产,这种过渡期还能得以延续吗?于是,新的疑虑浮上心头,业界和社会各方面对光伏产业投资成本难以预期而惴惴不安。于是,对开拓内需市场的成本又心生恐惧。
魔障由心生。这种由心而生的恐惧并非毫无来由。在内需市场上,光伏发电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是多年来我国在能源开发上几乎难以逾越的冰山。
据多方调查资料显示,可以说,无论是投资上亿元的规模化项目,又或是几万元的分布式电站,无一例外,至今尚未听说哪一家企业做到了自己可以消化成本,而无需伸手要求国家给予电价补贴和财政支持的。
与此同时,不少已建成的电站光鲜背后却是巨额亏损或收不抵支的烂账。对于未建成的项目,投资方则瞻前顾后,摸不清投资的成本底线,把风险规避押在电价补贴和财政支持土。
这种现象,谁能说它与成本投入高、难有回报没有关联呢?很显然,光伏发电”投必亏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盘踞在人们的脑海中,这就是本文所要重点阐述的”成本魔障”。
成本魔障可以克服吗?何以克服?
这本来是当前绕不开的话题。但是,目前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有的慷慨激昂,有的讳奠如深:有的高谈阔论,有的低调遮掩……总之,光伏业界的普遍心态是,不希望影响到目前已得到的电价补贴等。
其实,这种心理更说明了光伏成本魔障的烙印之深,它已经严重阻碍了对光伏成本问题的理性分析和解决长期亏损的科学对策。
于是,打破成本魔障成了一场不容回避且事关能源革命的硬仗。(房渊钊南京索斯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经济师一级建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