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就开始谋划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办法(试行)》(下称《考核办法》)出炉在即。9月24日获悉,该《考核办法》已经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讨论并原则通过,目前正在向政府部门和电力企业征求意见,之后将上报国务院审定。
所谓配额指标,即本地区消费的可再生能源电量与全社会用电总量的占比。《考核办法》将配额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先进指标两级,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须达到基本指标,完不成任务将被问责。其中,2015年各省的配额基本指标大都在4%以上,几乎是2013年实际数的2倍以上。
业内人士认为,配额制的出炉,对电网、发电企业和地方政府都起到了强制性约束作用,并网这一最大难题将得以缓解,中国新能源产业,尤其是风电、光伏将再次迎来前所未有的“盛宴”。
早在数十年前关于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讨论就已开始,2006年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开始被提出。此后,2011年年底才完成《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讨论稿)》。2012年5月,该稿下发到各省和电力公司,开始征求意见。
“围绕指标的分配,各省地方政府、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都存在争议,而且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指标的落实能否得到有效监管,经过数次修改,指标有所调整,对于奖惩措施也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涉及具体发电企业的配额将由各省再分配。”参与《考核办法》制定的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根据《考核办法》,国家将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纳入配额制考核范围,具体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等技术,具备规模化发展的主要是前三项。而计入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包括:本地区生产并消费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从区域外输入电量中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以及本地区可计量的自发自用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向其他区域输送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计入受端地区,不再计入送端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