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参加过的一些国内开发企业的光伏电站项目评估中,从实际运行的项目来看,有些光伏组件实际衰减远远超过了预期,或者所承诺的情况。后果往往因为供货商能力有限,开发商很难得到完全补偿,只能通过双方协商,互相承担一些损失。
“如果这种情况大规模出现的话,对于(光伏)行业非常不利。”他建议,政府应该加强产品质量的管理,从检测认证入手,重视生产环节控制,以及对于供货商的资质要求,提高供货的门槛,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帮企业规避一些风险。
作为国内光伏产品龙头之一的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高纪凡也坦言,近年来,随着国内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厂家太多,产品质量确实有点失控。
杜邦大中国区域电子与通讯事业部总裁郑宪志在2014年光伏峰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及质量未必需要很高的成本,长远来看,反而多赚钱,前提要重视质量。作为光伏组件公司,每个组件卖出去,都要有25年的效率质保,“作为组件公司,你的责任就是一定要能够召回、更换,做不到这点,就会失去信用。”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光伏专家董秀芬就强调,近期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就是质量问题,光伏质量、工程质量问题,这是产业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的。有很多细节要做,工程上怎么规范,设计、施工、监理怎么做,包括产品质量,怎么提高标准、规范检测认证,这些是当前需要做的。
“不管是光伏电站还是分布式光伏,我建议要加强标准体系的建立,因为现在整个光伏标准和风电同是新能源,相比来讲在标准制定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加快光伏产业在标准方面的制定,然后形成系列化的标准,来保证我们工程的质量和项目的健康运行。”谢宏文称。
据中国光伏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关于国内光伏产品的质量标准,目前已经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正在研究制定之中,相信不久就能够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