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核、风电、光伏、新能源、分布式……任何一个关键词都指向素有欧洲心脏之称的德国。而在被赋予新能源发展“急先锋”、“标杆”、“榜样”等光环后,质疑和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我们对正反双方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同时也推荐一篇很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固定上网电价机制(FIT,我国通常称为标杆上网电价)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国家。2000年,德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随后又根据形势变化,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修订。德国新能源政策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其影响早已超出了德国本身。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针对德国光伏政策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
批评之一:德国光照条件极差,光伏发电不具有经济性
批评者认为,德国太阳能辐射量很低,光伏发电的年满负荷运行小时数只有800小时左右(美国几乎是德国的两倍),折算成容量因数只有9%。虽然德国光伏单位造价只有美国的一半,但由于利用小时数低,最终的度电成本两国几乎持平,从而导致德国是“高装机容量、低发电量”。由于度电成本很高,德国需要为光伏提供大量补贴,而这些补贴最终是由用户承担,使得德国电价飙升,成为欧盟仅次于丹麦的第二高电价国家。【支持者认为,以上都是事实,但是有一点,正是德国过去几年这种近乎“自我牺牲”式的精神,才使得全球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为光伏发电在其他国家的大规模发展创造了条件。】
批评之二:光伏发电波动性强,光伏补贴大量流向邻国
这一条批评似曾相识,没错,丹麦用本国得到补贴的高价风电置换北欧挪威廉价水电的事实也曾受到丹麦本国某些利益团体的批评和质疑,正反双方还发生过激烈的笔战。德国光伏现在也面临这一困境。中午是德国光伏大发时段,由于光伏在电力市场上边际成本最低,并且具有优先调度权,当中午大量光伏上网之后,德国电力市场就会供过于求,市场电价大幅降低,甚至在某些时段可能出现“负电价”。出现负电价,意味着如果发电商想要继续发电,就要反向给用户付费。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德国电力以非常低的价格甚至负电价向周边国家输送,这就相当于德国对光伏的补贴随着外送电量流向邻国。【支持者认为,此话虽不假,但需要考虑是从哪个角度看。对德国而言,可能的确意味着国家财富的损失,但是对一体化进程中的欧盟整体而言,福利是增加了呢,还是减少了呢,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批评之三:光伏发电是上来了,而煤电却在逆袭
德国煤电逆袭也是前段时间媒体热议的话题。德国已经决定弃核,而且并不像有些人分析的那样以后还能改变,开弓没有回头箭。占国内发电量10%以上的核电没有了之后,靠什么来弥补呢?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是首选,但现实中发生的事实却是:美国大量廉价煤炭涌入欧洲,德国煤电经济性很好,煤电还可以承担调峰服务,因此出现了煤电“不降反增”的“奇观”,由此导致碳排放量也上来了,发展新能源的减排量并不能抵消煤电增加的碳排放量。【这一点,也许是“能源转型”战略制定者也始料未及的。德国煤电的复苏,从目前来看,是有其特殊时空条件的,但是煤电复苏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当然,对德国光伏政策批评的方面还远不止于此,比如常规电源要频繁升降出力,导致运行经济性明显下降,煤电煤耗增加等等。在各种文献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美国人Ryan Carlyle所写的《Should Other Nations Follow Germany’s Lead On Promoting Solar Power?》。该文已由国网能源研究院霍沫霖、孔维政两位研究人员编译成了中文。您可以请点击最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查看这篇文章,看看美国人眼中的德国光伏,祸兮?福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