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试图打通全产业链,从上游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线装备,到中游电池、组件生产,再到下游光伏电站发电。他认为,通吃的做法能够内部消化掉产能。
2011年,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李河君成为在香港上市的硅基薄膜太阳能设备制造商铂阳太阳能(现已更名为汉能太阳能)的实际控制人,从而直入上游装备制造。
之后短短三年,李河君勾勒出光伏帝国的蓝图:在国内建造九大光伏制造基地,完成了对德国索力比亚、美国米亚索能以及全球太阳能公司的收购。
不过,在光伏行业,或者说新能源领域,李河君依然还是位新人。
但李河君已经找到了对策。
汉能太阳能近日公布,建议将公司英文名称由“Hanergy Solar Group Limited”更改为“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 Limited”,及将公司中文名称由“汉能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更改为“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认为,凭藉新公司名称加入“薄膜发电”的字眼,将能更好反映公司专注的薄膜技术,全面体现公司目前及未来的业务发展。
在薄膜发电技术方面,汉能的铜铟镓硒(CIGS)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15.7%,研发转化率最高已达20.5%,并获得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
而汉能支持的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技术发展最快且应用领域最为广泛,已成为目前薄膜发电的主要技术方向。其具有温度系数低、弱光发电性好、质量轻、柔性可弯曲、色彩可调等优势,可广泛满足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柔性屋顶、户用发电、汽车等多个领域。
在太阳能光伏领域,薄膜电池与晶体硅电池之争,似乎是一个无止尽的论题。
众所周知,光伏可分为晶硅和薄膜两种电池技术路线。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优点在于光电转换效率较高,缺点是生产过程存在污染,适合于强光环境,而在弱光条件下几无发电。
而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其成本低、可柔性化、弱光性好、质量轻等优势,在光伏领域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近来,随着汉能等企业的推广,薄膜势头有超过晶硅的趋势。
光伏业内关于晶硅与薄膜的不断争论中,汉能一直是薄膜的“盲目崇拜者”。董事长李河曾放出“未来十年薄膜技术必将取代晶硅光伏电池”、“薄膜化、柔性化是全球太阳能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和方向”的豪言。
汉能通过实际行动为自己支持的薄膜“代言”:收购相关研发制造公司,技术整合拥有完全自主产权领先,在晶体硅组件市场“虚弱期”及时抢入。
可以看出,汉能太阳能的薄膜组件战略步伐坚定而明确。而近期又通过改名、上央视宣传等表现出打造“薄膜生态产业链”的决心。
汉能此举欲将薄膜发电与晶硅业者分开。
薄膜能否取代晶硅,就让明年这个时候告诉你。
原标题:李河君家族:汉能太阳能经营光伏产业链,曾被曝“中国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