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几个关于美国市场容量的数字:6月23日,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FERC)公布一份报告,2014年1月至5月,太阳能发电量为907兆瓦,成为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贡献者;2014 年5月,5个新太阳能设施新增发电量为156兆瓦。此外,该月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美总用电量的比例高达88%(注:这个数字我有点犯嘀咕,先摘录下来,慢点我去复核下)。
毋庸置疑,最近的这次标志性动作SCTY收购Silevo,目标是垂直整合四个字。从设计到制造,从营销再到安装,它正以完形填空式的路径在生长。在最近一次电话会议中,E生是这么说的,“让太阳能最终能在无补贴的基础上与电网中的化石能源竞争”。而这个时间点,可能是“两三年后”。我一直深以为意的生意经这样描述两种杰出企业的成功可能:跨代超越的技术,或者是奇妙的商业点子。迄今SCTY一直因为后者,也就是设备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无前期费用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而住户以支付月费的方式为太阳能电池板支付费用的模式大获成功。它在美国的光伏扶持政策大背景下,通过吸引大量税务投资基金投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一方面使得投资人实现税收减免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出租或出售电力实现收入。这个模式确保了SCTY至2013年底,已拥有价值16.8亿美元的已租出货正要租出的太阳能资产,较2012年成长70%,更重要的是,至2014年第一季,已经连续4个季度现金流为正。而2013年全年现金流正300万美元,2014年全年现金流也将为正,现金流这项指标对于这种租赁商业模式来说相当具有指标性。目前SCTY已控制美国25%的住宅太阳能安装,并设定2018年发展100万客户计划。坐稳美国市场的同时,它已经开始向全球出手,第一个试水处就是非洲。其共同投资坦尚尼亚的分散式能源公司「网外电力」(Off-GridElectric)网外电力,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提供这些电网外的用户电力而存在,网外电力经营太阳能行动付费平台,在无电力网路的地区,建立太阳能发电与能源储存,但用户不需事先负担硬体费用,而是在之后要用电时,以用电量计价,这和SCTY在美国国内营运模式大同小异。这种模式对穷人来说既负担得起,又提供了比煤油更便宜得多的能源(非洲还有用柴油发电给手机充电的,什么成本啊!!就是太穷了,电网这些基础建设都缺缺),过去这类模式在未开发及开发中国家遇到的最大困难,并非技术问题,而是投资人对贫穷国家没兴趣,往往是依赖慈善性质的募款来筹资,资金规模远远不如SCTY在美国吸收的大量热钱。但也由于受到市场忽略,竞争稀少,这类偏乡地区的分散式能源计画投资回报率非常高,甚至高达10倍回报,这就是在最穷的市场上创造最高的利润率!其实SCTY商业模式有很多想啰嗦的,不过会严重偏离作文的命题,讲了半天还没到正题,会被@GT周乱K的,以后再单独说吧。
商业模式说完了说另一半的技术,也就是被命题作文的中心思想:TRIEX究竟能带来什么?
屋顶太阳能系统安装费用仍然是自发电的最大成本去处——平均每千瓦时价格两倍于新建天然气发电厂。这也是太阳能目前为什么只占美国电量来源0.2%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落基山研究所就做了这么一个预测,到2030年美国将会有数千万家庭用上比电网电价更便宜的太阳能电力。未来成本的降低会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太阳能组件价格仍在下降通道中(价格战真的是中国制造商的拿手好戏,哎)另一方面,窃以为E神是不屑无技术含量的供应链主导降本的,这就是技术进步降本思维下收购Silevo的原因。后者以其高效组件Triex闻名业界,Triex是基于N型单晶硅片的高效晶体硅光伏电池结构,既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电池的衍生物,其核心技术为复合硅基薄膜隧道异质结技术,综合了晶硅和薄膜电池各自的优点,在转换效率、温度系数和衰减速率三大指标上,均有优异表现,能够以接近传统晶硅光伏电池/组件的成本,实现最高24%的光电转化率(莫激动,RD数据啊!),同时具备薄膜组件特有的优良温度特性。其杭州工厂生产线量产转换效率已达21%(当然其实这个30MW量产的“量”也有点呵呵……)。高效组件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少的安装劳动量。这能相当程度地降低太阳能系统的总体成本。SCTY计划于未来两年内在纽约州建造年产能超1GW的工厂,打造“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组件制造厂。而且,在未来,SolarCity还会根据安装情况建设更多的此类大型光伏组件工厂。为什么建造这么多工厂?E神在公司计划中这么:在下一个十年“每年安装数十吉瓦”的太阳能系统。这个计划的必要保证就是要有足够的太阳能电池板供应做底仓。这样在短期内,SCTY会逐步摆脱目前现有对中国光伏组件的依赖。减少“双反”这类政治因素可能带来的巨大盈利影响。盈利来自降本与售价,现在美国组件制造工厂已经所剩无几。FSLR制造工厂绝大部分位于马来西亚,而SunPower则主要在菲律宾。SCTY的1GW组件厂上马后将立刻拥有产品差异化的优势。从营销的角度而言,采用Silevo技术的产品将会是一个全盘美国化的产品。电力是一个商品,太阳能电力亦是如此。产品的差异化往往会体现在价格上,凭借更为高效的产品(极适合屋顶设施),SCTY就可以提供额外的—种差异化完全美国式的产品,这在美国会成为一个卖点的:)
稍微跑题一小下:这次的收购事件再次验证高效单晶路线将是未来光伏行业的明确发展趋势。目前基于N型单晶硅片的高效电池组件生厂商主要是美国Sunpower和日本松下(收购的Sanyo)两家,两者生产的高效单晶电池/组件转化率均可超过22%/20%,但缺点是复杂的生产工艺决定了居高不下的成本水平,近几年来,如Silevo、LG、TetraSun等诸多企业致力研发生产低成本的高效晶硅电池的成果显著,且不约而同地均基于N型单晶硅片。继TetraSun去年被FSLR收购以后,SCTY对Silevo的收购再次认可高效单晶技术路线。随着全球光伏终端需求结构向中小型屋顶转移、系统成本构成中组件成本占比的不断降低,高效单晶技术路线应该是将是明确的发展趋势了。
最后还是要说说问题和风险,不然就不是我的风格了:
1)理论上,SCTY所有设施均可配有Silevo组件。但这也看似将所有鸡蛋均放到一个“技术篮子”里。租赁供应商最初的商业模式是独立的供应者,并采用市场上最具成本效益的技术,也就是组装-出租。可现在这么一来,采用Silevo技术的SCTY很可能将面临更大风险,因为配有Silevo组件的产品保修由SCTY负担,而不再是组件供应商,一旦出现质量或者寿命问题,SCTY全部要自己扛。当然,鉴于SolarCity的业务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银行的资金,他们最有可能事先已与这些银行协商,咨询银行是否愿意资助采用Silevo技术的项目或者进行保险以尽可能减低系在自身上的风险。
2)除了以上网电价为目标的降本外,在储能上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技术难题。随着太阳能在更大范围上应用,储能越来越成为关键问题。当然,特斯拉正在建设的吉瓦巨型电池工厂或许能为SCTY所用。不过事实是,全球范围来讲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大大落后,极有可能成为木桶理论中的那块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