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漫长的“寒冬期”后,河南省的光伏产业在内需拉动下逐渐企稳回暖。既然要扩大内需,消化上游产能,就必须在下游环节大力发展光伏发电。
建电站容易,找地却是个难题。按照相关精神,在不占用耕地林地的情况下,电站建设可与产业集聚区或农业种植结合。记者日前赴中牟县参观了富士康投资建设的光伏农业大棚,建筑物外立面可进行发电,不误棚内蔬菜种植。示范作用良好,投资亦十分惊人,3.3兆瓦的装机容量,总的建设费用高达4450万元。“若无雄厚实力,一般企业恐怕难以涉足”,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但是个人用户就不一样了,需求不同,门槛就更低,农村家庭还拥有自己独立的屋顶,安装设备也十分方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购买装机容量为2000瓦的光伏发电设备需要花2万元,每月可发电200度左右,这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是够用甚至用不完的。再加上每发1度电国家补贴0.42元,不但用电自给自足,每月还可获补贴80多元,这对于精打细算的农村家庭来说,也具有足够多的诱惑力。
“光伏发电早就应该进入百姓家,只是现在的宣传太不到位”,一位地方官员感慨。记者采访中发现,在最适宜推广光伏发电的农村地区,不仅很难看到醒目的标语或展板介绍,连进行咨询的途径,也很难获取。“老百姓都不知道什么是光伏发电,怎么可能说服他们投资好几万元去使用呢”,这名官员说。
好的国家政策,离不开畅通的宣传渠道,如果仅仅停留在文件的层面而不为公众所知,也是枉然。河南省的农村地区市场潜力巨大,90%以上的居民屋顶被长期闲置,若有三分之一能安装发电设施,就能带动全省的光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我省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
让光伏产业更“接地气”地发展,不仅是媒体人的责任,也是地方政府应尽的义务。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与其抱怨雾霾天,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