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分布式发展势头低迷,甚至业界都对分布式充满质疑之时,创新型的“秀洲模式”已然成为推动国内分布式发展,一条清晰且行之有效、可借鉴的路径。
时光飞驰,犹如白马过隙。距离2009年国内上马第一个光伏应用项目——10兆瓦敦煌地面光伏电站的建设已相隔五年。
如果说,2009年是国内光伏应用开启的“元年”,2010年也因标杆电价的出台成为地面光伏电站启动的“元年”,那么,国内分布式光伏应用启动“元年”则一定属于2014年。从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来看,2014年,国家推行的8GW指导目标,且并非国内分布式光伏发展上限,国家大力发展分布式应用的信号已相当明确。
五年时间,不长不短,却可尽窥国内光伏发展的特点——潮起潮落、归于理性。尽管最初国内光伏在应用领域走得稍显迟缓,但终也摸索出一条发展路径。当越来越多的光伏电站建设完成,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清洁能源之时,我们不应忘记光伏人的努力与执着。
作为志在深耕能源领域的一家行业媒体,推动能源行业发展是媒体的天然使命。自报社太阳能版设立以来,媒体也有幸成为一名国内光伏这一新生事物从无到有、应用从少到多的见证者。为进一步推广光伏应用项目,太阳能版面今年将自4月初推出国内特色光伏电站系列报道。寻找在企业管理、技术研发、商业融资等方面极具特色的创新型电站进行走访与报道,意在促进业界间的交流,将国内光伏应用推上一个新高度的同时,也加快提升全民清洁能源的利用意识。
2014年,国家能源局给出的全年分布式光伏装机目标是8GW,规模比2013年实际安装量翻了两倍之多。从时间上看,2014年首个季度已过,国内却看不到任何分布式市场启动的迹象。
“今年完成分布式的情况,看起来并不乐观。”这是当前业内不少人的共同观点。困扰分布式发展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项目分散、屋顶稀缺、利润较低、合同能源管理不完善、补贴收缴发放渠道不畅通、电站证券化难以推动、投融资依然困难……
在这种国家方向明确、地方无从下手的情形下,浙江嘉兴秀洲选择了主动迎难而上,对分布式面临的共性与特性问题进行探索,试图寻找出一套适合分布式发电推广的应用模式。经过近一年半的摸索,“秀洲模式”成果初显,首期61兆瓦分布式工作正在有序并网。户用、工业厂房、公共建筑的分布式示范样板工程也已建设完毕。
细化政策问题有章可循
浙江嘉兴市是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5个城市之一。2012年12月,作为浙江省政府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嘉兴市所辖的城区——秀洲获得了建设省级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资格。
“是机遇,更是挑战。”光伏园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从上自下都想把这个示范园区做好,但当时光伏对社会还尚属于新鲜事物,知道分布式的就更少了,我们在没有任何可参考、可借鉴的情况下,决定摸索出分布式市场在国内的发展道路,这一决定得到了省、市、区、管委会四级政府的支持。并为此设置了“一套班子,四个牌子”的领导组织架构,采取垂直化管理模式,为最快解决问题、最快收到成效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管委会还专门针对分布式面临的发展难点,制订了“一揽子”管理办法并集结成册,确保分布式应用推进过程中有的放矢、有章可循的各种标准。
“通过对园区内可利用屋顶的逐个排查,园区第一时间掌握了屋顶资源情况,并据此,提出了在光伏高新区发展规划中的建设目标。“所有相关政策都可以查询到具体的管理办法。”上述园区负责人说。
“我们公司在入驻园区之初还心存困惑,对屋顶资源情况也不甚了解,后来园区管委会给我们一张全区屋顶资源的统计表。不同屋顶的类型、结构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我们项目的建设进程。”中广核太阳能(嘉兴)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