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跟企业性质有关,国企的步子向来是以稳定为基调,相对少了民营企业的激进与冲动,航天机电也有这一特点,管理层倾向凡事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这样的风格一方面使得业内对航天机电印象并不深刻,初入行者甚至未必了解其主营业务;另一方面则是使其在发展的每一步都走的更扎实稳妥,此次转型的基调同样如此。
技术支撑
航天系统央企的出身,技术与经验成为航天机电的显著优势,而以张忠卫博士为代表的研发技术团队及管理体系是其中关键的“软实力”。
张忠卫给航天机电光伏技术定位在“领先者”而非“领跑者”,他的观点是:在技术上处于一线梯队(不一定是绝对的领先者),只要盈利模式对头,就能赶快出效益。目前,航天机电现有生产线平均效率是单晶19.3%(后续P型单晶平均转换效率有望达到19.5%以上,而N型单晶预平均转换效率期将达到20%以上),多晶18.0%。
2008年以来,太阳电池批产平均效率每年约提高0.5%,提升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一直是太阳电池生产商追求的目标,也是进一步推动光伏发电技术拥有更广泛应用的有效途径。为此,太阳电池生产商及材料、设备供应商为提升效率做不断的技术尝试,同时绞尽脑汁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航天机电电池片的研发线投入超过1.5个亿,每年还有持续几千万的投入。张忠卫认为,对于技术发展同样需要保持清醒。有些技术实验室能做到很高效率,但未必量产也可以。如果是用新增设备和工艺来实现,不能光看设备目前有无卖点,而是看技术的拓展性、产品寿命周期、批产设备的降价潜力、给产品带来的性价比提升等。
“现在航天机电在各个技术方向上都有做研发探索工作。对于技术路线的选择,一是不改变目前的硬件条件,改进技术和引入新材料,最大程度发挥现有生产线的潜力;二是在现有生产线基础上进行局部技改,最大程度的提高产品性价比。有些局部新技术投资较大,拓展空间却不大,如果效率的阶段提升是以很大的资本付出为代价,对于企业而言没有意义。”技术出身的张忠卫并不盲从技术,而是注重结合市场及企业立场选择最合适的技术。
2013年中国光伏制造商对与印刷工艺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由于设备的进一步更新、导电浆料的进一步升级,使超细栅线太阳电池金属化逐渐成为可能,业内知名光伏公司纷纷推出了四主栅、五主栅电池及组件。
2013年11月28日日本东京,航天机电也发布了新型高效Multitech太阳电池和组件,新产品采用最新四主栅技术。目前,航天机电高效多晶四栅已得到批量验证,采用新一代高效硅片,平均效率18.0%。高效四栅组件的平均功率达260W以上。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