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终究要来。
近期,信托、债券、银行理财等多个金融细分领域都出现了“刚性兑付”潜规则被打破的个案或苗头。市场化违约的一小步,实际上是金融领域市场化进程的一大步。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之一,就是市场参与主体自担风险。通过建立能够化解或弱化系统性风险的多项配套制度,让违约变得不可怕,如此方能让市场机制顺畅地发挥作用。
此前,中国债券、信托等多个金融细分领域都一直享有刚性兑付的“美誉”。每当出现涉及金额较大的金融违约行为,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总是习惯性地采取措施让违约事件不发生,有的甚至拿其他资金来填补债务窟窿。
这样做的后果,不但让相关金融风险日积月累,而且令金融市场 的信号扭曲失真。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金融领域也将依循这一方向作出调整。
除了允许某些个案的违约,个别金融机构的破产乃至市场交易品种的退出也进入各界视野。建立存款保险(放心保)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就被框定为今年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期货法”立法讨论中,期货“僵尸”品种的退出也被提及。
卖者有责、买者自负、大而能倒??以防范系统化风险为前提的金融市场化改革正努力向前。
信用违约一小步
信用违约的失败个案,恰恰反映出中国金融改革的进步
中国金融市场一直竭力避免的信用违约事件,而从今年3月开始这种严防死守的做法,似乎不再是唯一的选项。
3月4日,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超日”)发布无法在3月7日全部兑付“11超日债”第二期利息的公告,从而成为国内债券市场首个正式宣告违约的案例。
至此,中国债市自1997年央行开始规范内地上市交易债券市场后,没有发生过违约事件的记录被打破,同时被打破的还有中国金融市场维持多年的“刚性兑付”潜规则。
紧随其后,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未能偿还逾期银行贷款,以及浙江奉化龙头房企兴润置业因无法偿还债务而破产的消息,又接连出现在市场上。
半个月内3起信用违约事件,引发了市场的极大关注。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接连出现的信用违约事件并没有引发市场恐慌,多数金融专业人士认为,信用违约的失败个案,恰恰反映出中国金融改革的进步。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各个细分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些彻彻底底的“失败”个案,来打破多有弊端的“刚性兑付”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