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期的违约
业内分析,近期信用违约事件接连发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近期违约事件的发生,与经济增长放缓有关系。3月13日,相关部门发布的工业产出、投资和零售销售数据显示,今年头两个月国内经济的表现比很多人预期的弱。
钢铁、煤炭、建材、家电等行业正在艰难应对严重产能过剩、沉重的债务负担以及欠旺的市场。专家估计,上述产业一半以上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其二,政府延续多年的“兜底”行为使国内债务水平高企。近年来,对国内出现问题的借款方,政府往往会出手救助,这类举动鼓励投资者将资金以人为压低的利率借给虚弱的企业,这助长了糟糕的投资,并促使国内债务水平激增。
其三,当前管理层已经意识到应当适度释放风险并开始付诸实践。这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前述资深市场人士看来,超日债的正式违约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中历史性的一刻,它意味着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已经开始被打破。事实上,2013年上海超日曾经在上海地方政府的介入下避免了一次违约,当时政府出面说服银行将贷款展期。而这一次,政府的理念、立场和行为显然有所转变,最后一分钟的“救援之手”已经不见了。但是下决心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分析人士认为,官方无疑看到了这些令人瞩目的违约,以借此警告银行业和影子银行业大手大脚的放贷人。甚至央行在中止过度宽松货币行为时,或许已预料到国内缺乏资金的高负债“僵尸企业”会浮出水面。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在3月14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佐证了有关管理层态度转变的分析。
张晓军直言,2014年进入偿债高峰期,目前市场流动性偏紧,资金成本偏高,企业融资压力加大,个别经营困难的企业不排除出现违约的可能。但局部违约只要不存在系统性、持续性的问题,就是正常现象。
在中金公司研究员姬江帆看来,超日债等的违约既在预期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预期之中的是超日太阳自身早已丧失偿付能力,意料之外的是外部支持没有如预期到来,公募债券市场打破刚性兑付的时点比预想要早。”姬江帆表示。
“失败”中的进步
长期以来,中国债券、信托等多个金融细分领域一直保持着“刚性兑付”。每当出现涉及金额较大的金融违约行为,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总是习惯性地采取措施让违约事件不发生,有的甚至拿其他的资金来填违约者的债务窟窿。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