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由于中国评级业基础薄弱、准入门槛低,评级机构众多,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部分评级机构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屈从于受评对象的级别要求,将信用级别作为竞争的筹码之一。
超日债违约的背后,折射出了国内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所存在的巨大漏洞。
正视信用风险仍需完善市场秩序
公募债券在普通人脑海中是一种到期会兑付的固定收益投资品种,因为利息相对较低,且流动性较好,成为投资者眼中的“安全品种”,在购买债券前,少有风险测试或者“入市须谨慎,风险自负”等警示语句,评级、保荐等专业发行机构的公正客观就显得至关重要。
泰达宏利高票息定期开放债基基金经理李慧鹏表示,自2005年至今,中国信用债市场容量已增长至近10万亿元。市场规模的大幅扩张以及低资质发行人快速扩容,都增加了信用风险暴露的概率。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随着信用风险在身边引爆,无论是机构投资者、零售投资者,还是承分销机构,抑或评级机构,都必须正视信用风险重估的问题。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的报告指出,超日违约事件的发生是对我国评级机构的一大警示。随着违约事件的不断出现,评级行业违约率检验机制也应逐步建立,即通过违约率对评级机构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引导评级行业更健康地发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高级经济师安国俊认为,市场的发展要求包括债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监管等相关法律制度先行,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