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一片鱼塘上,上可发电,下可养鱼,不占土地,还生态集约。记者获悉,合肥光伏产业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愈来愈密切,光伏产业应用范围变广。
“渔光”互补生态发电
在庐江县白湖镇的聚能新能源渔光互补电站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了一个在鱼塘上架起的光伏发电场,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模式。
680亩的水面上,每隔6米左右,就是一列泛着蓝光的多晶硅太阳能发电装置。据介绍,“渔光互补”主要充分利用鱼塘空间,增加太阳能电池组件模块,建设可并网的光伏电站。同时,利用光伏电能实现对温室内小气候的调节。合肥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创造性地解决了土地性质的问题。“将光伏发电建在鱼塘之上,既不改变土地性质,也更加生态和集约。”
建造该示范基地的负责人吴传厚告诉记者,一期工程一共680亩,水下养殖了鱼、虾、蟹等水产品,塘边准备种植猕猴桃、葡萄等果树,光伏发电则在去年12月28日正式并网发电。“以现在的发电情况来看,这样面积的水上光伏电站,一年可以节约标煤8万7千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万吨。由于有相关的补贴政策和综合效益,预计5年就能收回成本。”
据悉,这是安徽目前单体容量最大的地面光伏发电站。
光伏产值去年130个亿
仅仅一个示范基地,足以见到合肥光伏产业的内生动力。
记者从合肥市经信委了解到,去年在光伏产业市场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合肥市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8GW,产值122亿元。合肥更是成功跻身国家首批太阳能集中应用发展基地。截至目前,合肥光伏企业在国内投资建设的光伏电站已超过1000MW,包括大型地面电站、水面电站、金太阳示范工程、工业屋顶电站、光伏扶贫电站、居民家庭电站等应用项目。
分布式示范区、家庭屋顶电站在合肥的推广速度也一直加快。“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0户家庭光伏电站完成电网接入申请,装机总容量达90千瓦,光伏下乡扶贫工程中,100户贫困户光伏电站项目已全部建成并网。”市经信委电子信息及软件处处长韩东介绍,“预计到2015年,合肥市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10-12GW,光伏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建设总容量5-6GW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系统,市内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到500兆瓦,安装各类太阳能光伏路灯、景观灯10000套以上。”
韩东透露,今年合肥还将积极探索太阳能发电与电动汽车充电相结合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