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行将结束,这是中国光伏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一年前,当时境外上市的9家光伏公司全线亏损,无一幸免,合计亏损数亿美元,并且,大全新能源、尚德、晶澳和赛维这四家美国上市光伏龙头,都遭到退市警告。
截至今年三季度,在美上市中概光伏企业的运营情况趋于稳定和好转,亏损幅度同比大幅收窄,晶科能源更实现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来的首次盈利;英利绿色能源同样也在走出寒冬,该公司第三季度营收为5.96亿美元,同比增长68%。虽未实现盈利,但当季净亏损已经从去年同期的1.62亿美元,大幅收窄至3850万美元;阿特斯则在三季度实现了两年来首次季度盈利,与此同时,多家公司的发货量都大幅提高。天合光能也预期第四季度将实现扭亏为盈。
国内上市的光伏公司也大部分实现了业绩增长,航天机电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亿元,海润光伏前三季度亏损2.21亿元,但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400万元,东方日升亦扭亏为盈,前三季度盈利5000万元。
这些转折用一个目前最时髦的词来描述就是:“再平衡”,供需关系的再平衡,国际市场的再平衡,国内市场的再平衡。
先说供需关系的再平衡,2012年全球光伏组件的需求仅为30GW左右,而当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为80GW,其中一半产能位于中国。如此夸张的供需失衡必然造成严重的全产业链价格缩水和企业利润下滑,由于半导体行业共有的弱品牌性和强替代性,价格战成了绝大部分企业面对有限市场需求的唯一选择。
惨烈的价格战迫使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2013年光伏组件成本相对于2012年又降低了约20%,而那些无法适应竞争的光伏企业只能选择转行或者破产。今年最著名的破产案例应该非无锡尚德莫属。
伴随着尚德破产的,是数GW组件产能的退出。退出的不仅是尚德,据统计,今年全国光伏电池和组件厂商较去年减少了四分之一,实际产能下降了20%左右,全球组件实际产能也较去年有了下降,据统计,目前全球组件产能为65GW左右。而同时,全球的组件需求从去年的30GW增长30%,至40GW左右。供应和需求的此消彼长使得国内还活着的光伏企业今年都有望获得一份不错的年报。
再谈国际市场的再平衡,2011年前,中国国内消费的光伏组件仅占全国产量10%左右,约90%的光伏产品出口,而且主要集中在欧美市场,其中美国市场接近15%,欧盟市场超过70%,亚洲、非洲、大洋洲加起来也只占出口份额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