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的余热利用与瑞典类似。丹佛斯中国区域能源部战略市场专员王金慧对本报记者表示:“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丹麦的余热利用得到了快速发展。余热已成为供热系统热源的重要组成之一,使用化石能源的锅炉仅作为调峰之用。”
在王金慧看来,余热不仅仅用于供暖,它还可以提供生活热水,“在中国,大多数采暖系统与生活热水系统是分离的。余热利用的另一大优点是:当余热并入供热管网后,可实现在采暖季为用户供暖,以及全年提供生活热水。或可节省购买热水器的费用及与之相关的电费或燃气费等。”
既有格局待突破
打破既有格局,往往比想象中的困难
但余热利用在中国面临的困难比欧洲国家更复杂。
从2010年余热利用概念普遍引入中国后,盾安环境、双良节能、荣信股份、海陆重工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在各地,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投资建设了大量余热供暖项目。但公司普遍反映,项目的推进往往受制于个别地方政府的理念,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
一项创新技术的引进,虽可带来经济利润,但也会打破既有的工作模式甚至重塑利益分配格局。在记者的采访中,地方政府主管领导的理念是排在首位的不确定因素。
以负责管网运营为主的供热公司为例,供热公司左手以政府核定的价格购买热源,右手以政府核定的价格向用户供热,定价原则是盈亏平衡或保本微利,如有亏损,地方政府则会补贴,有些热网公司还同时经营热源供应,此种模式已延续了数十年。
在引入余热供暖后,“麻烦”也随之而来
热力公司首先要增加管网铺设,这需要得到主管部门的审批,在管网投资的基础上,热力公司要重新核定余热热源企业的收购价,当地政府接着要决定是否需要更改给予热力公司的补贴数额,这其中又要涉及到与余热改造企业的利益分享问题……
热源企业如钢铁厂、热电厂,本可因余热利用增加收入,但如遇到央企,地方公司、省公司、总部的层层审批走下来,时间较长。
既有格局还会阻碍终端用户的利益
据丹佛斯称,收购余热显然会降低热力公司的成本,但热力公司出于收回长期成本的考虑,并不一定会立即下调用户的供暖费。
打破既有格局,往往比想象中的困难。但企业仍看好该行业的前景。
“目前,中国的能源浪费巨大,每单位GDP产出是国际水平的两倍,节能潜力太大了,足够民营企业生存发展。”葛亚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无论世界还是中国,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PM2.5已走进人民的生活,我们发现,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理念越来越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