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鳄须转型:与实业共舞才能走得更稳
正是穷庙自有富方丈,虽然顺风光电亏得一塌糊涂,但郑建明已以个人名义向无锡尚德破产管理人垫付了25亿元收购资金。事实上,引远水、救近火,将资金压力后延,向来是郑建明的拿手好戏。11月29日晚,顺风光电发布公告称,向6名认购方发行35.8亿港元(折合28.14亿元人民币)零息可换股债券,而郑建明全资控股的Peacelink认购其中的60%。耐人寻味的是,顺风光电此前两次发行的总额13.79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也尽数由Peacelink认购。这样看来,郑建明今年已通过上述方式向顺风光电注资、垫付近45亿港元,这也正是今年来后者得以实施数次大手笔并购投资的底气所在。
如此巨资砸进一家亏损累累的企业,虽然业绩未见增长,但郑建明却是稳赚不赔。首先,顺风光电股价飙涨带给郑建明的持股增值就已经相当可观。据顺风光电15.6亿股的总股本计算,目前总市值已近114亿港元;按照郑建明29.65%的持股比例计算,其个人市值高达34亿港元,依其2.01亿港元的投资来看,一年已翻番近17倍。如若这三笔可换股债券都获行使,郑建明在顺风光电的持股将由目前的不到30%骤增至96%,获利更是难以想象。
虽然光伏界对郑建明这样的“资本大鳄”嗤之以鼻,但资本与实业本身就是亦友亦敌,并非水火不容。中国民营企业要想迅速发展壮大,资本运营几乎是必然选择。毕竟,企业的发展和强大离不开资本市场,光伏业更是如此,大佬们应该学会与资本市场打交道。就当前来看,在光伏业整体还受困于融资渠道匮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顺风光电能在整体负债率可控的前提下实现资产的快速扩张,至少这一点值得光伏人正视。
当然,要成为资本的猎手而非猎物,必须在掌控主业的基础上,熟悉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谙熟资本运营之道。如果面对资本魔方的诱惑与资本运营的魅力,不务正业或脱离实业,过度沉迷于资本市场,其结果也难逃失败的宿命。就顺风光电来看,再高的市值也只是一个数字,而缺乏业绩支撑就犹如一个自身缺乏造血机能的人,终究难以存活太久。就眼下来看,由于未能入围工信部的合规光伏企业名单,其今后在内地投资、信贷方面都会面临诸多限制;一旦得不到掌门人郑建明的金援,公司的经营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其实,在中国市场上,也不乏资本运营与实业成功结合的企业。它们的智慧就在于,在面对巨大的利益和快速增长的诱惑下,依然能够恪守实业经营,将重心放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遵守法律和基本的商业规则踏踏实实地干实业,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拓展空间。它们进入资本市场,主要是利用资本市场便捷的金融手段来完成产业收购和扩张,使资本运营与企业扩张相得益彰,同时融资支撑现金链。
对于郑建明来说,如果作为一个在房地产市场屡有斩获的炒家,长袖善舞、炉火纯青的资本运作手腕固然不可或缺。但如果要以一家光伏企业的掌门人面目示人,作为一名光伏圈的“新人”获得各界认可,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资本和资本运作本身,而是资本如何为“我”所用,资本运作如何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就眼下来看,面对各界在其并购无锡尚德事宜上的猜忌和质疑,郑建明若能借势在资本市场狠赚一笔的同时,尽快为无锡尚德引入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切实担负起匡复无锡尚德的重任,则善莫大焉。用事实证明,自己只是善用资本而不是玩弄资本,并非只是逢场作戏的资本赌徒;顺风光电“蛇吞象”也才不会落下消化不良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