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2009~2012年,全球光伏组件价格年均下降27%,系统年均下降19%。2010年光伏组件价格占光伏发电系统价格的45%~60%,是光伏发电系统价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如今,全球组件价格下滑了80%,组件早已经不再是电站建设惟一的奢侈品。目前在光伏电站成本构成中,包括组件、逆变器在内的硬件成本的占比已经大幅下滑,尤其是在人力成本较高的发达国家,硬件成本已经沦为了“小儿科”,相应的“软成本”却居高不下,降低“软成本”也因此成为促进全球光伏产业“硬增长”的当务之急。
硬件成本下降进入“窄胡同”
根据最新PVInsights样本统计,截至9月28日,多晶硅均价已降至18.15$/kg,晶硅组件均价为0.700$/瓦。就多晶硅价格来看,18.15$/kg的售价绝对会使得中国多晶硅企业继续亏损。以国内最大的多晶硅企业保利协鑫为例,上半年其多晶硅平均生产成本为17.3$/kg,如果再加上运营成本,多晶硅价格保持在20~25$/kg的区间内才会实现正利润。2013年上半年保利协鑫录得净亏损9.17亿港元,再度表明其产品售价仍处于低位。多晶硅处于光伏行业的最上游,它的价格波动会直接传导至下游市场,进而对整个光伏系统的装机成本都会造成影响。那么,多晶硅价格将来会给光伏电站硬件成本造成多大影响呢?
9月16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初裁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实施临时反补贴措施。此前,中国商务部已正式开始对美国和韩国制造的多晶硅征收反倾销税。笔者相信随着中国对国外多晶硅企业倾销势头的打压,2013年末中国多晶硅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弹,只不过反弹程度会非常小,只会利好于目前还维持生产的四五家企业,其他已经停产的企业仍没有复工的可能性。中国国内多晶硅产量上半年为2.8万吨,预计全年产量会提升到7~8万吨左右,强于行业人士先前预期的5万吨。
笔者预测,多晶硅产品售价不会出现剧烈波动,能够维持在20~22$/kg已经是不错的选择,这种判断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中国商务部并没有对韩国和德国多晶硅企业“大开杀戒”,他们仍具备大量倾销的条件,只是打压了美国企业的嚣张气焰。因此,一部分中国电池组件企业的订单会转向国内,提升多晶硅产品销售价格和企业开工率,但大量多晶硅还是依赖于进口。第二,多晶硅价格上涨会加剧电池组件企业的成本压力,“吃掉”他们在非硅成本方面做的努力,迫使这些企业要么提高产品售价,要么忍受持续亏损。总之,多晶硅作为光伏“硬成本”中的重要一环,其售价下降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未来甚至会有小幅增长。
不过长期来看,随着企业对改良西门子法的持续改进,新型的硅烷流化床技术正趋于成熟。硅烷流化床法将解决颗粒硅品质提升和连续稳定高效生产的难题,并且通过与成熟改良西门子法的改造相结合,将使多晶硅生产成本下降一半,预计未来3年内将成为市场供应主力。
与多晶硅相比,组件环节似乎显得没那么幸运,而且笔者坚信,未来如果组件制造成本还有大幅下滑空间的话,一定是多晶硅的价格出现了滑落,因为组件的非硅成本工艺改善空间较窄,最多只能够实现个位数的百分比下降。同时,在近三年的“寒冬”期,组件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完善管理、提高运行效率等方式也实现了组件成本的降低,只不过在这些方面再次做文章已经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