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挑战
从详细数据来看,在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方式占了较大部分,这可能也是美国市场回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通常的操作方式是,从台湾等第三地进口电池片加工成组件,以此规避美国的反倾销税。
根据美国此前公布的“双反”终裁结果,中国大陆使用第三国电池生产的光伏组件或电池板并不在此次“双反”限制之列。
除了美国之外,其他新兴国家也有趋于封闭化趋势。
以日本为例,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的大幅增加,就已经引起一些日本媒体的讨论,是否会对中国企业进行限制。
有日本媒体就报道称,经日本国家认可的光伏发电项目截至今年3月已达到了2000万千瓦(按照发电能力计算),相当于20座核反应堆的核发电能力。
夏普和京瓷等日本5家大型企业瞄准市场扩大,正大举增加产能,但目前的生产设备仍只能满足整体需求的20%左右。因此,对于海外企业来说,日本市场拥有广阔的开拓空间。例如,在中国拥有生产基地的韩国韩华集团(HanwhaQ.CELLS)的对日出口量已相当于去年的8倍,加拿大的阿特斯太阳能有限公司也预计达到去年的6倍。
该报道还称,日本事实上已经对外国企业涉足该领域设置了相应的“障碍”。在企业涉足光伏发电领域并希望接受融资时,日本主要银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设定了必须使用日本产光伏产品的条件。而如果中国企业在日本采取低价策略竞争,日本政府是否会像欧盟委员会那样采取反制措施,该报道称,这一问题目前还很难判断。
有报告则显示,对于新兴市场而言,一般均对产品进入设置了严格的认证制度,这导致大部分产品只能以贴牌形式进入,从而大大降低了利润水平。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于本土厂商的偏爱使得外国品牌较难进入这些市场,这也就意味着,通过加工贸易进入国际市场可能会成为中国光伏企业迫不得已的常态。
不过,就加工贸易而言,由于通常采取从第三地进口电池片生产组件的方式,少了电池片生产这个环节,其整体利润必将被相应的压缩。因此,对于中国的光伏制造企业而言,成本控制以及生产规模将成为决定其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