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太阳能板制造商EnergyConversion Devices(ECD)的破产管理人John Madden将尚德电力、天合光能和英利绿色能源三家中国光伏企业告上法庭,指控三者涉嫌价格操纵并对美倾销廉价太阳能板,索赔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8亿)。就在中国的光伏“小伙伴”们还在为三巨头“躺枪”而震惊错愕之际,来自ECD的发难又出现了“升级版”,一批中国的多晶硅制造商及银行也被列入了其诉讼的“共犯”名单。
从定点打击升级到对中国光伏上中游的全方位覆盖、甚至延伸到金融领域,ECD的“火力全开”进一步印证了笔者此前的“阴谋论”担忧:这绝非一起企业间的普通商业纠纷,而是一桩精心策划的栽赃,枪口所指向的是整个中国光伏产业,意图就在于为美国出台新一轮贸易救济措施造势,削弱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优势。虽然明知是“泼脏水”,但中国光伏企业的应诉和反击还应秉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既不能掉以轻心,亦不可反应过度。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开拓、经营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还需知己知彼、谨防授人以柄,学会利用西方游戏规则趋利避害、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多晶硅企业也“躺枪”
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光伏三巨头“躺枪”后大多倾向于淡化处理,避免事态升级扩大;然而ECD却着意将此案由单纯的企业间纠纷拉抬至对中国光伏业反补贴、反垄断诉讼的高度,这无疑令本已风平浪静的中美光伏贸易议题再度波诡云谲。
去年10月,美国一家已破产清算的光伏企业Solyndra就曾向三巨头提起反垄断诉讼。在诉讼文件中,Solyndra的发难对象囊括了三巨头与中国的多晶硅厂商及金融机构,指控它们与中国政府共同组成卡特尔垄断组织,使得光伏组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销售。再看此次ECD提交的诉讼文件,异曲同工之妙便一目了然。ECD声称“诸如”保利协鑫能源、大全新能源、江苏顺达等多晶硅供应商与三巨头“密谋”敲定光伏组件价格,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进出口银行以低于市场的利率向它们提供低息贷款,还得到了中国能源局、新能源商会的支持,共同目的是“旨在迫使美国制造企业破产”。
其实,由于类似指控显得过于荒诞离奇,就连美国内部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去年Solyndra向三巨头索赔,美国就有分析人士指出,这家破产企业不去反思自身的技术短板和存在缺陷的商业模式,指控中国同行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懦夫行为。针对此次来自ECD的发难,英利绿色能源美国分公司运营总监也认为,虽然初步看来这些指控都毫无根据,但此事与去年Solyndra提出的反垄断诉讼颇为类似,应该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
颠倒黑白的指控
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中国光伏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就不难发现ECD的指控有多么无稽和失实,甚至可以说是颠倒黑白、贼喊捉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