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谈判暂时陷入僵局,但中国显然加大了旁敲侧击的力度。国务院最新出台的光伏新政“国八条”,虽然主要是针对国内市场,但装机目标超预期的大幅提升、政策支持力度的显著加码,还是在欧洲光伏业界引发了关注和震动。毕竟,欧盟市场在全球份额占比的整体萎缩,已是大势所趋,而中国市场却还有巨大的增长和开拓空间。对于坐惯了头把交椅的欧盟来说,伴随中欧实力对比的悄然嬗变,也不由感慨“攻守之势异也”。此时对欧多晶硅反倾销初裁引而不发,也更有利于加强对欧盟在心理层面的震慑,促使其内部的担忧和不满进一步转化为反对中欧贸易战、主张谈判解决光伏议题的力量。
多晶硅初裁并非救命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陷入大规模停产境地的国内多晶硅产业而言,中国对美韩多晶硅“双反”初裁的落地并非预想中的救命稻草。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近日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2.8万吨,同比下滑23.6%。目前已投产的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剩6家企业勉强维持开工,其余企业均已关闭生产线,即有86%企业已经停产,国内整个产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30%。
多晶硅的供求状况也并不支持价格大涨。目前,全球多晶硅市场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仅保利协鑫、德国瓦克、韩国OCI等全球前五大供应商的产能就可供应2013年的全年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海外多晶硅可能会转道我国台湾等地,加工成硅片后再向我国出口;这种规避“双反”的做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初裁效果。
行业机构Solarbuzz日前则指出,光伏元件价格迅速下跌虽然使厂商苦不堪言,但也促使系统安装价格下降。许多先前由于成本原因而对太阳能关闭的市场开始开放,并有潜力提供长期的发展商机。预计今年全球终端市场需求将超过35GW,并仍然有更高的潜力,其中有近一半是来自于中国和日本市场。
可见,市场并未对中国多晶硅关闭,对美韩的反倾销初裁也并非万能药,只是为全行业发展提供了缓冲期。说到底,中国企业还应在降本增效上下苦功,尤其在成本上尽快形成与海外多晶硅巨头相当的竞争力,才是长远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