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日前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在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等多个方面划定了门槛。
显然,这不是一项具有超前思维的决策,而是迟到、带有亡羊补牢含义的补救措施。因为,规范的出台,是在光伏行业全面陷入困境的大背景下。虽然导致困境的客观因素较多,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国内光伏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为什么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产能过剩?原因很简单:准入门槛过低,许多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与条件的企业进入到了光伏行业,导致乱拼资源、乱拼政策、乱拼市场。在经济比较景气、市场也没有饱和的情况下还能维持,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技术落后、工艺陈旧、效率低下的矛盾也就爆发了。
光伏行业焕发新生机的唯一出路就是抬高行业门槛,对企业进行重组整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对光伏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后,地方政府发展光伏产业的热情又开始高涨起来,给出的政策相当诱人。如果不加以控制,前一轮产能过剩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产能过剩矛盾又可能出现。所以,《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执行和把关至关重要。
目前,新能源汽车、LED等行业也出现了大干快上的局面,如果不汲取光伏产业的教训,不尽快制定行业规范、设立准入门槛,光伏的惨象就有可能会在这些行业出现。
也许有人会说,制定行业规范、设立准入门槛,更多的是一种行政管制手段,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理论上讲,确实如此。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行为还不够规范、市场机制的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和投资者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的情况下,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超前规范,总比出了问题再匆匆补救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