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标杆国家之一,德国从2009年修订《可再生能源》法。为实现2050年至少80%电力由可再生能源供应的目标,全国可再生能源附加电费飙升,目前已达到5.3欧分/度,导致德国企业和民众的用电负担已经越来越高,二氧化碳排放量不降反升。虽然德国环境部部长阿尔特迈亚表示,退出核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道路不会改变,但种种迹象表明其能源发展策略需要重新修订。
毫无疑问,太阳能、风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人类能源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来源。但是这一目标应当如何实现以及何时会实现,从目前德国的发展来看,值得各方回归理性以更好地推进。
今年6月,我国与美国相关机构合作展开为期两年的“重塑能源合作项目”。将就建构一个不使用任何石油、煤炭、核能,减少使用三分之一天然气的新型国家能源供应体系进行研究;探索中国在2050年前使能效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最大化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
重塑能源的目标对于亟待摆脱空气污染的中国而言,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这也是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不过,从当前中国能源结构与资源禀赋等实际状况出发,2050年前要达到可再生能源占比最大化的目标是否有些超前?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在2035年前油气在全球一次能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在2012年的中国能源一次消费比重中,煤炭占比约为66.4%,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比为18.9%和5.5%。而可再生能源除水力发电外,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依旧很低。
与德国相比,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制定、执行力度与技术、资源分布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如今的德国尚且遇到不小的障碍,反观国内仍未起步的分布式光伏市场、居高不下的“弃风”等现象,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意愿虽好,但绝不能一味图快而忽略现实状况。
近年来,随着美国页岩气带来的非常规油气的兴起,使得原本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有望延长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全球各国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来逐步实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道路。
“重塑能源合作项目”提出,要在交通、工业、建筑、电力等重点行业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改变目前化石燃料直接燃烧的能源系统,笔者认为这是当下最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节能减排的显示路径。
同时,在实现“不使用任何石油、煤炭、核能,减少使用三分之一天然气”这一终极目标时,仍然需要牢记“欲速则不达”的古训——当前中国光伏业的低迷就是地方政府拔苗助长的惨痛后果。只有依照科学规律的发展往前迈进,才能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