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欧盟对华光伏“双反”引发的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摩擦,终于峰回路转,有望驶离最危险的雷区。
27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等5个行业组织联合宣布,中国光伏产业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安排。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应询发表谈话,对此表示赞赏和欢迎。
这意味着,一触即发的欧盟对华光伏“双反”问题在反倾销终裁前得以谈妥,计划于8月初对中国相关企业实施的47.6%的惩罚性反倾销税率得以避免。
但对于业界非常关心的承诺价格水平、配额数量和期限等具体细节,此次公告并未公布。
共95家中国企业参加此次价格承诺谈判。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等在声明中认为,成果体现了中方绝大多数企业意愿,使中国光伏产品可继续对欧盟出口,并保持合理市场份额。
28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导报特约评论员白明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这是中欧双方经过“合作博弈”得到的比较理想的结果,相当于经济学概念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尽管每个环节可能都不是最优解,却是在双方可以接受的底线之上。
业内人士还认为,无论是价格的承诺还是总量的控制,都将倒逼国内光伏产业整合,市场结构多元化,同时,产能和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将逐步出局。
合作博弈下的次优解
“无论如何英利也不会放弃欧洲市场,还会继续加大市场开发,巩固在欧盟市场的地位。”28日,英利集团宣传部副总经理王志新告诉导报记者,他们对中欧能通过谈判、沟通等非对抗方式达成协议表示欢迎。这是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体现了中欧双方解决贸易分歧的诚意。
白明表示,从谈判结果来看,可能每个环节对中欧双方来说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对于整体而言,却是都可以接受的“次优”结果。这意味着中欧双方通过谈判实现了“合作博弈”,因光伏而起的中欧贸易争端避免了“对抗博弈”。
在白明看来,中国在此次光伏“双反”中做出了有效反应,包括对欧盟葡萄酒提起“双反”调查等措施。这些WTO框架内的适度反应,促使双方通过谈判化解了可能带来的极端的对抗,从而没有上升到“反制”的严厉程度,规避了中欧贸易战的双输境地。
“欧盟也争取到了适度的价格和总量配额来保护他们的企业。不过,从长远看,技术上不吃亏、价格上有优势的中国光伏企业仍将更具竞争优势。”白明说。
“能达成这样的结果超出了预期。此前欧盟在谈判中的态度非常强硬,我们一直认为很难在8月6日的最后期限前达成一致。”卓创资讯分析师王晓坤说。
价量需终裁确定
对于光伏出口承诺的价格和数量等敏感问题,商务部和机电商会都没有公布。王志新告诉导报记者,最终的价格和配额要等到8月6日欧盟终裁结果出来后才能知道。企业将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规则。
据透露,目前英利输欧光伏组件均价在0.5欧元-0.53欧元/瓦之间。显然,如果终裁执行了目前传闻的0.57欧元/瓦左右的价格下限,对于英利这样的光伏龙头企业来说,影响甚微。至于配额的影响,由于目前还不能确定企业能拿到的配额数量,王志新表示不好评价。
实际上,在初裁结果出来之后,作为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之一,英利已经在压缩对欧盟市场的出口量。
“0.57欧元/瓦实际上位于此前中欧价格底线的中位数,略偏向国内企业的位置,保住了国内企业对欧盟出口的适度利润空间,甚至帮部分企业提高了利润水平。”白明分析说,对于出口量的限制,配额范围内,价格说了算;配额范围之外,份额说了算。
对具体企业而言,要看企业拿到的份额和他们以往对欧出口的比例关系。如果配额大于出口量,显然对企业影响不大;反之,价格即便有优势,没有配额也难以出口。
王晓坤表示,配额的分配未必是企业规模越大就越多,欧盟可能会有针对性地限制那些非常有竞争力的企业。例如此前美国对华光伏“双反”时,出口第一的无锡尚德只拿到了非常少的额度。
加速产业“洗牌”
能保住最大的出口市场,显然对国内光伏行业是重大利好。同时,对出口价格和总量的限制,还将倒逼国内光伏行业加速整合。白明表示,“从产业结构调整和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坏事其实是好事。”
这一谈判结果肯定不会对所有企业都是利好。有的企业以这个价格出口可能将不再有优势,那么他们必须调整市场结构,提高效率,或者转向其他市场,而拿不到配额的企业可能会丧失出口欧盟的机会。
总之,仅靠低价格才能拿到订单的光伏企业将会被整合或者淘汰。龙头企业则将在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对国内和其他市场的开发,实现产业升级。
王志新还告诉导报记者,英利将通过多元化市场开发,摆脱对单一欧盟市场的依赖,加大对新兴市场开拓和国内市场开发力度。最近他们在南非、智利、秘鲁、墨西哥等新兴市场都接到了很有分量的光伏电站订单。